|
|
|
|
西府秦腔戏 明代开始,逐步发展为宝鸡地区的主要剧种,俗称大戏。清末民初达到昌盛时期,遍及城乡各地。今存传统秦腔剧目110多本,其它秦腔剧目500多个。西府秦腔以眉县“华庆班”为代表,历经400余年。音乐唱腔为板腔结构,所用曲牌约200余种,常用五六十曲。分弦索曲、唢呐曲、海笛曲、笙管昆曲、锣鼓、干唱等。1936年后随着中路秦腔名流在宝鸡地区的频频演出,至1949年,宝鸡各戏班剧社主要演出中路秦腔剧目。西府曲子戏。源于先秦时的“雍城秦曲”、“雍城清曲”。明以后发展为“西府曲子”。属曲牌联套演出形式,以坐唱无化妆演出为主,明清时最为昌盛。乐器以三弦为领奏,配有乐器笛、板胡、二胡、竹板瓦、碰铃等。音乐有平弦、月弦曲子之分。传统曲目有800多首,抄录在卷的200余首。民国24年(1935),宝鸡益门堡杨振南戏班将曲子戏搬上舞台,演出《状元祭塔》、《刘海打柴》等节目,主要流行于凤翔、岐山一带。今曲子戏演出仅为民间业余演出活动之一。西府道情。俗称“关西道情”,源于陕西道情。金大定年间,始流行陇县、千阳一带的道观道院。清代,岐山八家村道情颇有名气。宝鸡、扶风、眉县也很流行。剧目题材多为神仙道化、修贤劝善、神话故事、民间生活等。声腔以板腔体为主兼用联曲的综合体制,有以帮腔形式演唱的特点,乐器文场有板胡、四胡、三弦、高低胡、笛子等。武场有渔鼓、海锣、简板、三才板、碰铃等。今在民间演出的仅留眉县下河寨和宝鸡县姜马等村。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