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阿宫腔又称遏工腔,亦称北路秦腔,原以皮影形式演出。清代在礼泉、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等地流行,建国前逐渐消失。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和光绪初年,有乾县人任相公为班主,艺人任进思、任百思等组成的“任家班”;礼泉外号瞎娃子为班主,艺人马娃子、红娃子成立的“灯影班”,流传民间,专演阿宫腔。剧目题材广泛,有历史剧《七箭书》、《重耳光国》等,也有儿女情长的世俗剧和传奇剧《西厢记》、《屎巴牛抬亲》,还有抨击恶势力和恶少丑妇的讽刺喜剧《婆娘顶嘴》、《打锅》等。剧目有证可查的300余本。因演出是一人签子兼唱,剧本编写手法是说繁唱少,要唱多是十字或七字句的唱上四句或六句,偶数为多,也有三五句的奇数唱腔组合。灯影戏演出对象主要是农民,唱词意思浅显易懂,朴实敦厚,生活趣味极浓。可惜该剧种是一个“吃本”,不是“抱本”,人走剧亡,好多剧本只知其名,而无剧情内容。阿宫腔是属板式变化体音乐,板式结构严谨,声腔亦分“欢音”、“苦音”两大体系。音乐的表现形式由唱腔、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曲牌又可分为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曲牌常用的有《小桃红》、《柳生芽》等,管乐常用曲牌有《两句腔》、《上中山》、《喜相逢》等,打击曲牌有《开场曲》、《动作曲》、《板头曲》共三大类。阿宫腔班子演出通常由六人组成,其分工可用一首顺口溜说明:签手唱戏满台跑,两手忙把签子挑;二把手帮签心要巧,还有鼓锣吹大号;打板的小锣堂鼓一齐敲,填空说白凑热闹;弹月琴的没品麻,抽空跟上拍大铙;二股弦带上领头拉,着急了还要吹唢呐;拿的胡琴手不离,打梆的还要带吹笛。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