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末由汉中、安康流入本区,民国初年,咸阳、三原、泾阳有二黄班社。泾阳人陈兰亭在他的著作《略谈汉调二黄》一书中载:“清末民初,陕西大戏虽有梆子、二黄、迷胡、徽调数种,人多以眉户是曲子,并非大戏,不甚重视,对徽调又不太懂,梆子嫌粗糙。一时多好听、好看二黄,其中商绅、军政要人喜爱尤甚。不仅有专业戏班,业余和自乐班,就连一些女眷也能清唱和挂衣登台”。清末,泾阳富户安吴寡妇收养二黄艺人,亲自参与修改流散剧本。辛亥革命后,名震西安的“鸣盛社”曾在三原县城演出,当时贾仁辅和一些教师成立“二黄会”亦很活跃。20年代,泾阳驻军田玉洁师长和士兵多系商洛籍人,所以常演家乡戏二黄。本地二黄唱念并重,能文能武、行当齐全,程式多样,尤以武戏最为突出。剧目以三国戏为主,兼演其他古典戏。二黄戏当时在泾阳有贾兴运戏班,驻县城老爷庙,开台售票演出,深受城内商、绅、知识分子喜爱。后有二黄庆义班,在泾阳演出10年之久。此时本地二黄各戏班主要演员有:须生连云贵,主演《徐策跑城》、《放粮》等;杜和尚主演《三打王英》、《山海关》等;山鸣岐主演《斩黄袍》、《击鼓骂曹》等;张鸣顺主演《观春秋》、《水淹七军》等;刘鸣祥主演《金刚庙》、《火烧绵山》等;净角丁鸣山代表剧目《抱琵琶》、《太师问朝》等;黄亮子有《取长沙》、《马踏五营》等;吕坤山有《五台会兄》、《姚梆子》等;旦角有石鸣全,扮像清俊秀丽,功底扎实,代表剧目有《日月图》、《杀狗劝妻》等;刘春华唱念并重,表演柔美多姿,功力纯熟,代表剧目有《教子》、《大登殿》等;丑角有张庆宏,代表剧目有《过三关》、《张松献川》等;刘子胜、李子喜、张佩文、陈子印、王安奎、刘子俊、李致和等艺人都名重一时。二黄戏在三原有顺德社,演出十余年,受到当地观众欢迎。尤其是山鸣岐的《审刺客》、李智和的《破洛阳》、华启民的《金钱豹》、张佩文的《收姜维》最为时人所称道。本地二黄的角色有末、净、生、旦、丑,以唱做为主,尤重唱功。乐队分文武场,文场由弦乐器吹奏乐器组成,有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大件,以伴唱为主。武场以板、鼓、管、木响打击乐器组成。唱腔有二黄、支二黄、西皮三种调式。二黄板式有慢三眼、原板、摇板、散板、飞嘹子、小导板、快板、滚板等程式。腔类有回龙四柱、流里表、板头、麻鞋底、硬三眼、十八板等。西皮板式有导板、二六、三流、摇板、快板、滚板等。本地二黄道白语言,以韵白和陕白为主,还流行按剧中人物之籍贯方言道白的艺术形式。本地二黄在40年代,班社逐步停止活动,二黄剧种在咸阳销声匿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