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曲子,始于隋唐。唐时,以科白、逗趣的“参军戏”,形成当时以唱为主和以说为主的几种演唱形式。明正德元年(1506)武功状元康海因刘瑾事株连,罢官归里,沉溺山水,以歌咏自娱,为发展本地戏曲、曲艺开创了新局面。据《明史》载:“海与九思同里、同官、同以瑾党败,每相聚沜东户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怫郁,九思常费重赀购乐工学琵琶,海掐弹尤善,后人传相仿效。”康海散曲主要收集在《沜东乐府》一书中,集小令套数296首。书中有些作品如《叹世情》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清末,王敬一有曲艺专著《羽衣新谱》,是作者在武功时成书。此书共收集曲子223篇,汇书5卷,使用曲调76个。书中序、跋、评文达14篇之多。该书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终于宣统元年(1909),西安公益书局出版。建国后,咸阳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外来人口增多,文化交流频繁,繁衍了新的曲种。50年代初咸阳城区就有和平茶社、同和茶社、群众茶社和二支书棚等曲艺演出场所,演出曲种除本地的曲子、道情外,还有外来曲艺评书、相声、坠子、河南曲子、山东快书、快板书、渔鼓、荷叶等。这些曲艺短小精悍,讽刺诙谐、风味浓郁,受到群众喜爱。三原民间快板艺人谢茂恭配合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等运动,编写快板,进行宣传。咸阳文艺改进组,也结合“三反”、“五反”、慰问志愿军伤病员,走上街头,义演宣传。50年代后期,茶社停办,曲艺班子解散。十年“文化大革命”,艺人受迫害,亦无演出场所。80年代,礼泉刘志鹏,利用当地地方戏曲中的“数叛”(亦称“数罗汉”)吸收山东快书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新的曲种——陕西快书。一般由一人演出,表演者手执竹板或四页瓦,边打边说。有时也由数人同演,以唱为主,间以说白。唱词长短不一,可以一韵到底,也可采用花辙,曲目都是短篇。1983年崔存根的快书《都怪我》,姜德华的相声《老院长》,张廉的快书《钱》均获陕西省文化局曲艺会演三等奖。1987年姜德华《传统曲子汇编》获省文化厅收集整理奖,1992年相声《保密与泄密》获文化部、广电部、国家保密局三等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