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各地广为流传,建国前称为“社”或“同乐会”。建国后则由各县区村委会承办。比较突出的有秦都利民锣鼓队,渭滨乡锣鼓队;兴平大阜锣鼓队;永寿监军锣鼓队,城关西村锣鼓队;乾县大王、姜村、梁村锣鼓队;淳化润镇锣鼓队等。尤其是咸阳市秦都利民队之牛拉鼓民乐技艺,因鼓面大,鼓壁高,置牛车之上而得名。所奏《什样锦》套曲久负盛名。据1955年统计,全市锣鼓队多达1000余个,演奏人数逾万名。著名艺人和曲目有秦都利民锣鼓队鼓师郑春寿父子演奏的牛拉鼓《什样锦》,兴平桑镇锣鼓队鼓师赵俊明演奏的《凤凰单闪翅》,大阜锣鼓队鼓师高教养演奏的《十面埋伏》,永寿监军锣鼓队鼓师南俊彦演奏的《五样》,监军西村锣鼓队鼓师王开元演奏的《鼓乐》,淳化润镇锣鼓队演奏的《赛鼓》等曲目,质朴真切,俊芳明丽,激越劲健,深沉豪放。秦都利民锣鼓队的牛拉鼓——《什样锦》,在1957年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鼓师郑春寿与集体均获嘉奖。1958年、1959年两次参加省上庆祝性演出和大型火花芯子调演。1982年还被陕西省民间歌舞集成办公室专门录像,电视台播放。 民间锣鼓乐,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如牛拉鼓由过去牛拉车改为大卡车运送,由于车身宽敞,为鼓师提供了翻身、跳跃、击节、撂槌等施展技巧的条件,便于与车下众多演奏者亮铙、举锣、转身、变化队形,互相呼应。同时鼓师舞姿造型亦有创新,如张飞舞鞭、猛虎扑食、金蛇狂舞、白鹤展翅等几十种舞姿,都是经提炼加工而成。游行乐队少则五六十人,多的可达四五百人,而且讲求服饰花色,配乐效果,男女穿插,注重表情步伐。民间鼓乐无谱可循,均以师承传授“锣鼓经”,集演奏与伴奏锣鼓于一体,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为社火、舞蹈伴奏。大型民间锣鼓乐多是套曲结构,中型是回旋曲体或三段体,小型则是一段体添花加点的自由反复。如秦都牛拉鼓的《什样锦》,就是由“三起三落”、“杀鼓头”、“单惊鸟”、“干鼓头”四个鼓头和四环花样“单劈”、“单槌”、“单过桥”、“双铃”及两个主调“干鼓翻”、“四季花”等10段子组成。四个鼓头可由鼓师选择,即兴带领乐队演奏,下可接四环花样的任意一个,最后与主调“下鼓翻”或“四季花”续奏。这样头可变、环可变、主调不变,在变化中不断翻新,引人入胜,妙在其中。再如淳化“赛鼓”,或称老鼓,以“九点十三翻”的打法而著名。九点是“赛头”、“滚绣球”、“硬三翻”、“软三翻”、“双击边”、“三点锣”、“双采头”、“单采头”和“三步头”9个乐段组成。此外又加共用乐段“鸭子拌嘴”和“小翻”。演奏时依其顺序,将“小翻”插入,并在“滚绣球”、“三点锣”、“双采头”之后,必须加“鸭子拌嘴”,依次结合,共13个乐段,演奏13次,每次称为一翻。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