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锣鼓草”是一种将劳作和说唱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因多在秧田和苞谷地薅草时演唱,唱段间歇按固定节奏伴以锣鼓,故名“锣鼓草”,俗称打锣鼓草或薅锣鼓草。 打锣鼓草时有的只歌师一人挎鼓提锣,一手握锤,自敲自唱,大伙边劳作,边帮腔的形式;有的由歌师、押仪二三人组成,歌师立于阵后,手擎大锣,将大锣套在左肩的锄把上,小马锣用绳带系于右胯。待薅草人依地形排开后,歌师按着节拍敲起开场锣鼓。唱词有正本,有即兴创作。正本共有三个曲谱:《老牛搔痒》、《麻雀闹林》和《野鸡林》。多唱薅草山歌,也唱喊出调和山野小曲,如《十二月望郎歌》、《站花墙》、《闹五更》、《十八摸》等,曲调旋律平稳,节奏自由,一般为敲一段锣鼓,唱一段词。旧时,先要举行简单的礼仪请歌神(锣鼓草的创始人被尊为歌神)。请歌神的歌叫《立午门》,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己土。”请罢歌神才入正题。歌师使用锣鼓和歌词指挥薅草队伍开展竞赛。劳动的节奏快慢,随着锣鼓和歌声的节奏快慢而变化,有疾有缓,使单调的劳作变得轻松活泼,富有情趣。歌师是脱产的民间自乐班成员,吃喝由各家轮流管待。这种锣鼓草,一般在山区农忙季节才打,特别是在薅草、采茶、养蚕、插秧等农活打架时就非打不可。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