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安刺绣工艺始于西周。秦汉官营手工业中,织绣业是一个重点行业。汉绣有平针、铺绣、辫绣等许多针法。唐代长安刺绣工艺有了长足发展,针法发展为直针、缠针、套针、打籽、贴绢、维绫和平金、缀珠等技术。铺线绣技法已能表现色彩的退晕和晕染的敷彩效果。宋代长安刺绣针法有滚针、旋针等,刺绣服饰日臻完美,并有了双面绣品。清乾隆年间,周至县哑柏镇的刺绣业盛极一时,绣品主要用作姑娘嫁妆、媳妇装饰、儿童服装和烟荷包等。 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西安刺绣多是农副业家庭手工生产,没有形成专业商品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西安组织起第一刺绣合作小组、第二刺绣合作小组。1955年两个合作小组转为合作社。后分别成为西安市锦江刺绣厂和西安市凤凰刺绣厂。 1964年和1965年,锦江和凤凰两个刺绣厂,承担出口任务,机绣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972年,西安恢复手绣工艺。1978年,锦江刺绣厂根据初步掌握的几种纳纱针绣法,绣制了一批反映陕西文物图案的小绣片,作为旅游纪念品投放市场,出口产品定名为“穿罗绣”。1979年,西安凤凰刺绣厂在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培训了第一批手绣技工,通过外贸与日本客商签订了生产穿罗绣和服腰带的合同,使西安手绣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79年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锦江刺绣厂的参与下,组成课题组,经过对陕西民间保留下来的纳纱绣、平针绣、夹纱绣、挑花绣、打籽绣、盘金绣等绣种的调查研究,对纳纱绣针法的构成、扩展及应用进行分析,此科研项目1980年通过鉴定,获西安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课题组运用研究成果刺绣了青年画家李世南专门为课题组设计的巨幅饰绣屏《王昭君》,填补了西安没有巨幅高档手绣品的空白。此后,黄玲玲设计的《金鸡图》、方鄂秦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的《唐乐舞》等,在全国旅游产品评比中获奖。 西安民间刺绣,以周至县的机绣发展最快。自1970年后,该县西部7个乡镇专门从事刺绣的妇女有1.1万人,刺绣专业村158个。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