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火,俗称闹社火、耍社火,是民间艺术舞蹈、杂技、武术、鼓乐、焰火等表演的总称。“社”最早是一种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每当新年伊始,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在田间地头点燃篝火,载歌载舞,祭祀众神,表达崇敬、欢乐与期望之情。秦汉时期,咸阳和长安流行“百戏”,这是西安最早的“社火”。至唐宋,社火的种类繁多,已具相当规模。明清以后,随着戏曲的发展,社火多扮演戏剧人物。 西安社火包括狮子、花灯、高跷、芯子、竹马、旱船、秧歌、花棍、社旗、锣鼓等。一般由社旗开道,各种形式的社火伴着锣鼓,做行进式表演,场面雄伟,气势宏大,热闹红火。 【芯子】 西安芯子出现于清代中叶。民国时期开始流行。主要形式有:拾芯子、背芯子、车拉芯子、纸扎芯子等。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载体,用铁杆做成坚固的框架;二是在载体上再做成不同的支架,用以固定扮演的角色。芯子的扮演者都是五至八岁的小孩,将其身体绑在支架上,然后穿上戏装,看起来就像在空中一般。根据扮演的戏文,经过精心设计,扮演者有立于剑梢者,有立于云端者,有立于花篮之上者,创造出一种悬、险、奇、妙的境界。 西安城郊各区县农村的芯子都有其拿手绝技。如长安县芯子以冯村为代表,此村芯子曾于1958年应邀赴北京表演。1981年,灞桥区梁家街村为来西安访问旅游的900多名外宾表演芯子,外宾为之倾倒。近年来,在民间传统基础上,芯子形式有了一定革新和发展,桌头芯子进化为车载芯子,由扮装传统戏曲人物,发展到扮装近现代人物故事,同时集彩车装饰、宣传科技成果、传播经济信息、颂扬精神文明建设为一体。 【竹马】 西安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形,外面糊上纸或布,画上马头。马分前后两截,分系在舞者腰的前后,马腹周围以布遮住舞者的双腿。舞者一手执马鞭,一手拉缰绳,边舞边跑。有的在马颈系一串铃铛,舞者跑起来发出响声,十分悦耳;有的在舞者脚上系上响板,跑起来像马蹄声,清脆而有节奏。 竹马表演多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伴随三声炮响,人喊马嘶,硝烟弥漫,走马队驰骋入场,有乌骓马、黄骠马、白龙马和红鬃马四种。马队“一”字排形成长蛇阵,马排子在前,作紧拢战马之状;马上端坐战将,手持大刀长矛;还有掌灯的在马后侍候,整个演出场面犹如一座古战场。表演中,随队形变换,有太极图、福寿图、跑四门、扭门卷、单辫蒜、双辫标、里乐城、外乐城、线板子等名目。周至县、阎良区康桥戴家村、高陵县徐吾村等地的竹马较为出名。 【高跷】 西安高跷自古流行,饶有特色。表演者双腿缚上木制的跷腿,跷腿有高有低,一般高度60~100厘米,也有高两米者。高跷表演有大场和小场,即表演情节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大场为集体对舞、队列行进等。小场则表演情节简单的歌舞小戏。 高跷表演根据戏剧情节、故事人物设计动作和服饰,如《三打白骨精》、《铡美案》、《白蛇传》等。高跷表演中的高难动作二人高跷(即表演者用三条腿)、顶灯台、单干跷(两名表演者用木杠抬着另一表演者)、鸭子围蛋等,诙谐幽默,尤为引人。灞桥区梁家街、上双寨,雁塔区北池头、三兆村以及长安县高寨村、嘴头村,杜曲镇江波村,斗门乡牛角村等地的高跷较有特色。 【旱船】 西安旱船多用竹篾扎成,装有灯火,配以彩帛,十分美丽,船长两米,有顶篷。形状有龙形、鱼形、元宝形等,船中间留一站立的空间,表演者居船中,将船系于身上,装上假腿盘放在腹前,就像坐在船上一样。船形下边用绸布围上,遮住表演者的腿脚。表演时平稳碎步,似水中行船。有的还在船舱后分别有一俊俏女子扮演者,背负船体,置假腿于船上,并在船头船尾分别坐一童男童女。另有一装扮老艄公者,手执船桨,作划船动作。由驾船人小步快行,如漂行水面,与老艄公相互配合,使船不时摇摆、颠簸、打转或停止不动。有锣鼓伴奏,对白演唱交替进行。新城区和高陵县程家、杜村、彭寺等地的旱船制作华丽,表演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狮舞】 一种民间道具舞蹈,源于汉代。在形体上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需二人扮演,少狮由一人扮演。表演上有文狮和武狮之分,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表演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习性;武狮刻画狮子勇猛的性格,表现跳跃、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表演时有一至二人扮成武士,持彩球逗引狮子入场嬉耍。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表演内容主要有《打场子》、《打四角》、《上高架》、《花打四门》、《打直楞》、《筛尘》、《滚绣球》、《跳火圈》等。 【龙舞】 西安龙舞又名玩龙灯,古时常以此祭天祈雨。龙灯一般用竹、木、布等扎成,七节至十节不等。舞时以游动、旋动为主,表现龙的身躯盘旋、飞翔姿态。表演内容有《长龙过道》、《二龙戏珠》、《老龙缠柱》、《龙摆尾》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安人夏发明研制成飞龙,制作方法是在龙体内装有许多氢气球或氦气球,使龙悬浮空中,数人用绳索操纵表演。飞龙长达80米,半空飘舞,活灵活现,气势磅礴,使中国传统的龙舞艺术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鲤鱼戏莲】 主要道具是用竹条扎成鱼形骨架,外以彩纸装饰成鱼形,长者3米,分为七节,每节内都有灯光装置,下面还有表演者操作的七根把柄。表演队由八人组成,表演时,七人舞鱼,一人舞莲灯,在锣鼓和吹奏乐中登场,其传统表演程式有:跑圆场、鱼铁膘、鱼跳跃、鱼翻身、跳龙门等。舞莲灯者动作中杂以民间武术套路,其风格粗犷豪放,节奏强烈。灞桥区文化馆创编出新的表演程式,增添群鱼戏莲的场面,可由140人参加演出,甚为壮观。加工后的鱼戏莲节目除在区内巡回演出外,还参加了西安市的艺术调演和古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并以保留群鱼戏莲节目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陕西民间舞蹈》。 【锣鼓】 西安锣鼓谱系纷繁,表现力丰富。鼓在锣鼓队中处领奏地位,通过丰富多变的鼓点和指挥动作,统一全队演奏的起、转、煞。锣用响铜制成,西安郊县流行有中音大锣、低音大锣、勾锣、疙瘩锣、马锣、云锣、京锣等,质地纯净,音色明亮,与鼓相应,加上钹的配合,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流行于西安郊县的《十面锣鼓》、《蹩鼓》、《夹鼓》、《溜鼓》、《五雷鼓》、《二十点》等鼓乐,激越高亢,雄伟磅礴,充分表现出北方农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