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西安市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西安秦腔(乱弹、梆子腔、桄桄子)(2)
  2013-1-6 13:51:46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演出团体]
 西安秦腔营业性的演出团体始于明代。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出现了小规模的戏曲班社。清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戏曲班社迅速向营业性演出团体转化,日趋兴盛。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记载,乾隆中期,“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包括保符班、江东班、双赛班、泰来班等,各班都有若干名技艺突出的演员。清末,涌现出一批新的班社,规模较大,艺人较多,对于秦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国时期,在西安易俗社的带动下,一批有名气有影响的秦腔班社应运而生。他们不仅进行营业性演出,而且开办学校,招收学生习艺,立志改革,编演新型剧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秦腔艺术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经济萧条,西安多数秦腔班社步履维艰,濒临破产边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原有的秦腔班社进行改造和合并,新建社会主义性质的秦腔剧团,使西安秦腔演出团体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恢复,剧目开放,秦腔演出团体步入了复苏和繁荣的黄金岁月。1990年,西安地区有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市五一剧团、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等五个秦腔演出团体;长安县、户县、高陵县、周至县、蓝田县、临潼县均有以演出秦腔为主的剧团。
【早期秦腔班社】
·华庆班· 明末周至县人张明、张显兄弟组建,又名张家班。清初为西府四大名班之首。清康熙年间,戏班转让给眉县张家。同治、光绪年间须生雷大坪为领班,雷大坪将周至腔与礼泉腔揉和起来创造自成一派的西路老生唱腔,积累剧目上千个,仅根据《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改编的就有四五十本。民国21年(1932年)易名华庆社。1953年由眉县人民政府接管。
·江东班· 清乾隆年间创建于西安。初建时,拥有一大批色艺俱佳的艺人,为后世秦腔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小惠》论述秦腔与昆曲的艺术特色时,即以该班樊小惠的演唱为基础,给予很高评价。
·双赛班· 清乾隆年间创建。西安曲部著名的36班之一。“双赛”意为要“赛”过当时的保符班和江东班。又称双才班。拥有一批色艺俱佳的艺人,申祥麟擅艺,山西苏显之曾带山西艺人来西安从其学唱秦腔。学者严长明、洪亮吉等,赞扬该班艺人阵营雄壮,演技精湛。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与泰来班共同发起创建西安梨园会馆(又名四圣行宫),使之成为西安戏剧活动中心。

·泰来班· 清乾隆年间创建。西安曲部著名的36班之一。与双赛班齐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与双赛班共同发起创建西安梨园会馆。
·玉盛班· 清同治年间创建。经常演出于西安附近及东府、渭北一带农村。
·金盛班· 清同治末年户县秦渡镇李银福创建。经常承担当地秋成报赛与庙会演出,注重培养艺徒。
·双翠班· 又名德胜班。清光绪初年西安商号德盛堂创建,角色行头齐全,行当丰富整齐,拥有一批优秀艺人。光绪末年改名清盛班,招收学员随班培养。民国2年(1913年),白朗起义军进攻西安时,戏班解散,艺人多流落各地谋生。
·福盛班· 清光绪初年关中艺人创建。长期演出于西安附近及渭北各县。光绪中叶是福盛班兴盛时期,宣统初年解散。
·华清班· 清光绪初年胡奎在临潼县创建。原名魁胜班。经常应邀参加当地秋成报赛与庙会演出。光绪中叶招收学员培训,出科的学生中影响较大的有旦角陈雨农、郑香亭,生角刘立杰、白相、赵益儿,净角阎全德等。清末至民国初年,他们都成为西安剧坛名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解散。易俗社成立后,陈雨农、刘立杰、阎全德、赵益儿、郑秀亭先后被聘为教练,为秦腔改革做出了贡献。
·明盛班·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建。班主为临潼县晏改名,主要成员为晏氏三兄弟和晏积玉等人。清末解散,存有“临邑明盛班”班匾一面。
·长庆班·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秦腔艺人苏长泰创建于华阴县,后解散。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西安东关恢复,时谓份子班,演员临时约请,戏箱临时租赁。民国2年(1913年)入榛苓班。民国4年(1915年)苏长泰与其徒耶金山重新组建长庆班,后改为三意社。
·玉成班·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雨农创建于西安,后改名玉庆班。角色行当齐全,戏箱设备讲究。陈雨农重视剧目的丰富多彩,注意演出质量,善于革新创造,不惜重金延揽各路名家,形成强大的演出阵容,使之成为可与清盛班相颉颃的秦腔班社。民国元年(1912年)陈雨农受孙仁玉之聘,参加易俗社,担任教练长,遂将全部戏箱与积累捐献该社,玉成班宣告解散。
·榛苓班· 民国3年(1914年)创建于西安。惠春波等发起创办科班,招收学生,设立文化课,聘请著名艺人李云亭等任教练。出科的著名演员和家彦、何振中,驰名陕甘,成为秦腔一代名师。演出的剧目大多为传统戏。民国19年(1930年),因社长惠春波不管社事,何振中等出走,榛苓社解散。
·三意社· 初名西安长庆剧社,民国4年(1915年)由艺人苏长泰、耶金山在原长庆班基础上创建。创建之初,除招收第一期学生外,演员全是招聘来的江湖艺人,因多系秦腔名角,又各有拿手戏,每日午、晚两场,观众蜂涌而至,成为西安最上座的班社之一。民国8年(1919年)苏长泰故世,耶金山继任社长。由于善于经营,班社进一步兴盛。民国9年(1920年),军阀陈树藩部属欲将西安长庆剧社更名为“关中三义剧社”,未能得逞。耶金山为免除后患,遂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中的“意”字,将剧社改名为西安三意社。民国27年(1938年),苏哲民、苏育民先后任社长。同年,分化出以学生为主的集义社。民国29年(1940年)又分化出光艺社,大批骨干出走,该社一度衰落。20世纪40年代遭国民党军、警、特摧残,濒临解散。1949年西安解放后,三意社走上发展的道路。1960年,三意社改为西安市秦腔二团。
·正俗社· 民国7年(1918年)由长庆社茶房领班毛子良牵头,张宝元、张景燕等凑股,创建于西安。起初,从各地聘请秦腔名流,来社献艺。民国10年(1921年),改为独家经营,毛玉卿任社长。毛玉卿热爱秦腔艺术,经营能力较强,陆续增聘一批名角入社,演出阵容强盛,使正俗社声望益彰,堪与当时实力雄厚的易俗社、三意社形成相逐竞争的鼎立之势。
民国13年(1924年)开始设学生部培训艺徒,并将社名改为正俗学社,先后招收学生约百名。
正俗社除演出传统戏外,还移植改编碗碗腔、汉二黄剧目和新编一批独家剧目。正俗社后期,债台高筑,行头陈旧,艺术上缺乏革新,加之任阁臣接管后不善经营,学生四分五裂,民国30年(1941年)停办。正俗社于1952年恢复。1955年支援铜川市,次年与耀县剧团合并。
·化民社· 民国12年(1923年)创建于西安。初名荣华社。箱主刘贵兰,领班李应才。招取学生20余名开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赵化俗、黄育民、刘延民、李玉民、李庆民等一批演员。民国13年(01924年)在南院门福建会馆营业。年底,被接去高陵县,由城关居民集资,各界士绅组成理事会,杜健仁任理事长,魏省民任社长,易名化民社。聘惠济民等任教练,新招学生20多名。民国21年(1932年)化民社解散。
·通俗社· 民国14年(1925年),秦腔著名须生毛金荣在新筑镇创办,自任社长。招收学生三期,共200多人。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有《锦绣图》、《八件衣》、《葫芦峪》、《四郎探母》、《四贤册》、《祭灵》等。经常在西安、蓝田、三原、泾阳、高陵、渭南、华阴、潼关等地演出,几年走遍整个关中,还曾在兰州等城市演出。民国26年(1937年)毛金荣病故,通俗社随之解散。
·新声社· 民国21年(1932年)刘毓中在原秦钟社基础上创建于西安。民国22年(1933年)后赴宁夏、甘肃等地演出多年,并培养了一批学生。演出剧目多为传统戏,也经常演出易俗社的剧本。
·正艺社· 民国25年(1936年)李正敏创办于西安。后因剧场被冯钦哉成立的戏班所占据,李正敏带领正艺社到处流浪演出,直到民国37年(1948年),无法维持,忍痛将剧社让于贾志明,改名明正社。正艺社多演出李正敏的拿手剧目,有《五典坡》、《二度梅》、《白玉钿》、《白蛇传》、《玉堂春》等。
·集义社· 民国27年(1938年)创建于西安,由脱离三意社的阎国斌等筹资创建。招收一期“集”字辈学生进行培养,出科后补充演出阵容。演出多为三意社常演剧目,还排演了新编剧目《日记簿》、《比翼鸟》、《双母记》等。阎国斌、刘光华相继任社长,在骡马市三皇庙巷内搭席棚剧场营业。抗战期间,为避日本飞机轰炸,迁至东关枣园巷小操场露天营业。民国33年(1944年),在眉县演出遭到当地恶棍流氓欺负,演员不堪凌辱,纷纷离社,剧社随之解散。
·光艺社· 民国29年(1940年)创建于西安,秦腔名演员李桂芳任经理,张镜堂任社长。主要演员皆来自三意社。演出的剧目多是三意社的传统老戏。民国34年(1945年)改名为马当剧团,流动演出于渭北一带,后又到东府的华阴、华县、潼关各县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华阴县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华阴县剧团的前身。
·尚友社· 民国34年(1945年)创建于三原县,由原集义社刘光华等五人集资筹建。民国36年(1947年)返回西安,重租三皇庙场地搭席棚剧场演出。解放战争期间,剧场多次被国民党军队占用,几度停演,营业萧条,负债累累,处境十分窘迫。西安解放后,剧社获得新生,得以复兴,在东木头市修建尚友剧场,排演现代戏《穷人恨》、《血泪仇》和新编历史剧《鱼腹山》等剧目,剧社面目一新,先后聘请著名艺术人才入社,形成名家荟萃、力量雄厚的艺术阵容。秦腔名家孟遏云、大麻子、任哲中、李爱琴、肖若兰、余巧云、宁秀云等,都曾在该社演出。尚友社很快在西安走红,演出场场爆满。1952年,排演了淡栖山改编、惠济民导演,张新华、华美丽、李爱云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西安,连演数月。康正绪、傅凤琴、华美丽主演的《屈原》更是独步西安,享有盛名。1960年西安市秦腔剧院成立,剧社更名秦腔三团,隶属剧院。继改为西安市尚友秦剧团。1971年与易俗社合并为西安市秦腔一团。1979年易俗社恢复原名,尚友社沿用西安市秦腔一团之名。
·建国社· 民国35年(1946年)创建于西安,创办人杨尚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该社几乎无法营业。著名演员王文鹏、孟遏云、马振华、黄金华、李正华、肖若兰等人都在该社客串或短期演出过,以自己的拿手好戏予以援助。1950年赴三原县演出,由三原县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三原县剧团的前身。
【西安易俗社】 原名陕西易俗伶学社、陕西易俗社,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是一个将戏曲教育与演出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团体,由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创立。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创建伊始,即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建立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时间。第一任社长为杨西堂,张凤翙、李桐轩任名誉社长。设立评议部、编辑部(编剧)、学校部(指导学文化)、训练部。把文化学习、戏曲教育和演出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区别于旧的戏曲班社,其影响波及西北诸省乃至全国。
易俗社从一开始,就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目为特点。编辑部集中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文人学士,为该社编写剧本。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吕南仲、李约祉、王绍猷、封至模等二三十位著名剧作家,著作甚丰,各有佳作传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共编演大小剧目700多个,如《双锦衣》、《夺锦楼》、《庚娘传》、《三滴血》、《还我河山》等。
该社延聘著名秦腔演员陈雨农、党甘亭、刘立杰及京剧名师唐虎臣为分科教练,创立“分班训练,择优逐班递补”的方法。从民国4年(1915年)至1949年,共培养学生13期600余人,成绩突出的有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耿善民、王天民、刘毓中、雒秉华、马平民、苏牖民、汤涤俗、王秉中、康顿易、李可易、高符中、宋上华、杨令俗、庄正中、王蔼民、肖润华、樊新民、雷振中等。民国13年(1924年)鲁迅一行到西安讲学,曾观看该社《双锦衣》、《人月圆》、《大孝传》等戏,题写“古调独弹”匾额,并捐赠讲学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社由国家接办,田益荣、杨公遇先后任党代表和社长,第一次吸收了孟遏云、肖若兰、宁秀云、赵桂兰等女演员,又先后培养三期学生。后又从西安市戏校和其他剧团吸收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张宝玮、戴春荣等。整理演出了《游龟山》、《三滴血》等传统剧目。1958年与三意社联合拍摄电影《火焰驹》,1960年拍摄电影《三滴血》。1959年参加陕西演出团赴京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和巡回十三省市演出。1979年与西安市秦腔一团联合演出《西安事变》,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1年参加西安秦腔赴日演出团。1982年以《白龙口》一剧赴京汇报演出,获得成功。1987年,以《卓文君》一剧参加陕西省振兴秦腔汇报演出团赴北京演出,受到文化部表彰奖励,主要演员戴春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西安市秦腔一团】 原名集义社,民国27年(1938年)创办。民国34年(1945年)由刘光华、骆彦芳、郭育中、田玉兰、张宝元等人在集义社基础上成立尚友社。1966年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一团。以招聘社会上名演员演出为主,先后招收六期学员,又从其他剧团吸收一批演员。该团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也演出改编创作剧目。保留剧目有《铡美案》、《杨门女将》、《铜台破辽》、《下河东》、《穆桂英》、《秦王求贤》等。
该团长期坚持在农村、厂矿演出,足迹遍布西北五省区和东北、华北等地。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三上轿》获演出一等奖,《黑叮本》获演出三等奖,张健民、李爱云、张新华、何振中获演员一等奖,王集荣、王君秋、傅凤琴、王玉琴、李正斌、康正绪获演员二等奖。1979年与西安易俗社合演《西安事变》,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1年参加西安秦腔赴日演出团,在日本演出《会阵招亲》等剧,受到日本观众欢迎。
【西安市秦腔二团】 原名长庆剧社、三意社,1966年更为现名。民国4年(1915年)由民间艺人苏长泰及徒弟耶金山创建。创建之初,除招收第一期(甲乙两班)学生外,演员均为江湖艺人,且多系秦腔名角,成为当时西安最上座的班社之一。传艺采用“大师兄带小师弟”的方法,代代相沿。民国8年(1919年)耶金山继任社长,由于善于经营,班社进一步兴盛。民国27年(1938年),苏长泰之子苏哲民、苏育民先后任社长,同年分化出集义社(尚友社前身),民国29年(1940年)又分化出光艺社(华阴县剧团前身),大批骨干演员出走,实力大减。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该团拥有较强的演员阵容,民国时期有王文鹏、李云亭、和家彦、陆顺子、杨金声、骆福生、张寿全等。先后培养了十期学生,成绩突出的有阎国斌、刘光华、苏哲民、王庆民、王庆林、郭育中、田玉堂、苏育民、苏蕊娥等。1949年后,演出剧目以传统剧为主,并创作、改编、移植一批剧目。主要有《苏武牧羊》、《玉堂春》、《化墨珠》、《红娘子》、《火焰驹》、《赵氏孤儿》、《潘杨讼》、《状元媒》、《红珊瑚》等。1952年,以《打柴劝弟》一剧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苏育民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母女俩》获演出一等奖,《卖水》获二等奖,《杀船》和《杀驿》获三等奖。1958年,与易俗社联合拍摄电影《火焰驹》。1959年参加陕西演出团赴京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和巡回十三省市演出。1987年,以《探窑》(盒式带)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美杯比赛,主演肖玉玲获银榜奖。
【西安市五一剧团】 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二队,1949年在兰州成立。1953年调西安,1954年归属陕西省军区,易名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1969年移交西安市管理,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三团。1982年更名为西安市五一剧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
该团历来重视剧本创作和剧目建设,先后排演大小剧目400余个,尤以演现代戏闻名。1956年以《忠王李秀成》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和音乐演奏二等奖,刘化鹏、李爱琴、刘培兰获演员二等奖。1960年以《白蛇传》参加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获音乐奖,八位演员获奖。1984年,以《三岔口》参加陕西省秦腔青年演员调演,胡小毛获一等奖,安波获二等奖。1988年,以《双锁山》、《打神告庙》、《双下山》、《杀生》、《打冀州》等剧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电视大赛西安石榴花奖选拔赛,孙玉群、齐爱云、郭雨获石榴花奖。同年,孙玉群、郭雨获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电视大赛陕西省公王杯选拔赛演员二等奖,齐爱云获三等奖。小戏《牛老爷断案》参加陕西省“海燕杯”法制文艺调演,获演出一等奖,周锁奇获创作二等奖,郝开荣获表演一等奖,吕小霞、李买刚获表演二等奖。1989年,以《三曹父子》参加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获铜牌奖。1990年获陕西省文化厅先进演出单位称号。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1955年4月,由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和陕西省眉户剧团合并成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下设三个团,秦腔团即其中之一。
剧团以改编、创作为主,演出了《刘巧儿》、《游西湖》、《游龟山》、《三世仇》、《血泪仇》、《赵氏孤儿》、《千古一帝》等优秀剧目。1958年,以《窦娥冤》参加文艺界纪念世界名人关汉卿逝世七百周年演出,以《月亮潭》参加陕西省现代剧目座谈会和西北五省区戏剧会演,后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和巡回十三省市演出。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游西湖》获演出一等奖,《法门寺》获二等奖。1979年以《赵氏孤儿》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艺术研究,编辑出版《秦腔音乐》、《秦腔打击乐》、《秦腔板胡》、《板胡入门》和《马健翎现代戏剧集》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西安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杜公祠 户县农民画展览馆 西安景点介绍:高冠瀑布
西安之城墙 西安景点介绍:韩城市博物馆 西安景点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旅游景点介绍:西安碑林博物 西安旅游景点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西安景点介绍:西安革命公园
西安景点介绍:西安秦宫 西安景点介绍:西安网极寺 西安景点介绍:西安唐长安城墙遗
西安景点介绍:西安环城公园 西安景点介绍:西安新纪元公园 西安旅游景点介绍:西安长乐公园
西安市美食 更多
西安小吃之蒸碗
西安小吃之蜂蜜凉粽子
做一顿美味的牛肉烩 皮簿筋软贾三灌汤包
陕西古典名菜三皮丝 口味地道的陕西蒜沾
樊记腊汁肉夹馍 西安烩麻食
陕西冷食:面鱼子 红烧牛肉面
担担面 西红柿鸡蛋面
西安市特产 更多
西安户县农民画
西安腊羊牛肉
西安景泰蓝 西安户县农民画
西安秦兵马俑仿制品 西安秦铜车马仿制品
西安唐三彩仿制品 西安唐壁画摹本
西安碑林碑碣拓片 西安古瓦当拓片及仿
西安扎染 西安刺绣
推荐信息  
·镇安花鼓
·华阴西王“华山红社火”血故事[图]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华阴老腔——传唱千年的原生态艺术
·蒲城斗子旗(蒲城斗旗)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草编艺术(麦秆画、麦草画)
最新更新  
·西安二黄
·长安道情、关中道情、拉波戏
·西安眉户(迷胡、曲子戏、清曲)与碗碗腔(
·西安豫剧
·西安评剧
·西安京剧
·西安越剧
·西安蒲剧
·西安话剧与儿童剧
·西安歌剧与舞剧
·西安皮影戏
·西安木偶戏(傀儡戏)
·西安市皮影戏与木偶戏演出团体
·唐宋宫廷的高雅音乐——西安古乐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