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长安道情亦名关中道情,因演唱中有帮腔伴唱,故又称拉波戏。源于唐代的道曲、道调,是道士在道观中向道徒宣讲道教教义的一种说唱形式。唐灭亡后,大批道士流落民间,使原来以诵唱道经为内容的法曲道情融人民间的生活内容,出现了俗曲道情。后来,俗曲道情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发展成为独立的道情剧种。所谓“一经、二词、三道情”,真实地反映了道情戏发展衍变的各个不同阶段。清代中叶,西安出现了专演道情戏的班社,如灞桥道情班、引镇道情班、子午道情班和三桥道情班等。演唱形式由原来的围桌诵唱、广场踏席走向皮影戏的形式。民国时期,长安道情在各地仍有较大发展。号称道情“戏窝子”的灞桥、三桥、新筑、引镇的道情艺人和班社在临潼、蓝田、户县、周至等地频繁演出。其传统剧目分正扎戏和乱扎戏两种。正扎戏即神仙道教戏,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道教教义和出世思想,代表剧目有《大孝传》、《湘子出家》、《卖道袍》、《拜寿》、《江流化缘》、《哭五更》、《归山》等。乱扎戏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为内容,歌颂真善美,代表剧目有《黄风岭》、《下昆仑》、《五雷阵》、《走麦城》、《玄武关》、《柳家坡》、《破洪州》、《石龙洞》、《杨二姐赶会》、《姐妹争嫁妆》、《王公敬怕老婆》、《四岔捎书》、《隔门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安道情艺人和剧作者创作、改编演出了许多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新剧目,如《剪红灯》、《山花姑娘》、《墙上记账》、《嫁妆镰刀》、《木匠迎亲》、《红梅岭》等。长安道情的音乐分文场、武场和唱腔三部分,基本特点是旋律明快细腻,曲调优雅婉转,节奏流畅自然。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有固定的词牌与曲牌。流传的词牌有[皂罗袍][耍孩儿][浪淘沙][清江引][挂金索][驻云飞][天采花][神点花][挂针儿][两头馒][太平歌][金钱子][一枝梅][十上香][稽首皈依][雷公倒吹][佛儿韵]等50余种;曲牌有[大金钱][绣荷包][梳妆台][银纽丝][雪花飘][八板][洒房子][分点子][阳波游板][阴波游板][反调流水]等40余种。 20世纪60年代,长安县剧团曾试验演出长安道情《小姑贤》和《墙头马上》。“文化大革命”中长安道情在戏曲舞台上消声匿迹。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长安道情有所恢复,但没有形成专门的演出团体,更未形成独特的代表性剧目。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