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 20世纪40年代,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借鉴西方歌剧经验,创作、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新歌剧《白毛女》等,获得极大成功。西安解放后,西北文化工作团和延安大学文工室等随军进驻西安地区,演出了《白毛女》、《刘胡兰》、《穷人恨》、《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歌剧,受到欢迎。50年代,又演出了《王秀鸾》、《赤叶河》、《模范夫妻》、《大家喜欢》、《小二黑结婚》等剧,还创作上演了《保卫村政权》、《糖衣炮弹》、《战友》、《如兄如弟》等。1954年西安市歌舞剧团成立。60年代,演出了《白杨寨的早晨》、《向秀丽》、《攻坚战歌》、《秦岭游击队》、《红色少先队》、《春风杨柳》、《兰花花》等剧目,同时排练演出了国内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红霞》、《江姐》、《吹鼓手招亲》等。80年代,歌舞剧兴起,西安歌剧基本上被融入了歌舞剧之中。
[舞剧] 西安舞剧作为一个独立剧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西安市儿童剧团向中央芭蕾舞团学习《红色娘子军》,起先以民族舞形式演出,成为西安第一个民族舞剧。次年,正式以芭蕾形式演出该剧,成为西安第一个芭蕾舞剧。1971~1978年,学习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民族舞剧《草原儿女》、《沂蒙颂》、《小刀会》、《骄杨》。1980年学习演出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场,并创作、演出大型舞剧《金色的海螺》。1984年,创作、演出大型民族舞剧《秦俑魂》。1988年,创作、演出大型舞剧《长恨歌》。西安舞剧深深植根于古文化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独具魅力。 [演出团体] 【西北文化工作团】 民国29年(1940年)创建于延安,1949年随军进入西安。先后在西安发电厂礼堂、西安铁路局工人俱乐部、大华纱厂俱乐部等处演出《白毛女》、《刘胡兰》、《血泪仇》、《周子山》、《二流子变英雄》等剧目。该团设歌剧组、歌舞组、舞台美术组,共计200余人。1960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3年改名为陕西省歌舞剧院。 【陕西省歌舞剧院】 前身是民国29年(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西北文化工作团,后更名为西安人民歌舞团,1963年改名为陕西省歌舞剧院。建制包括歌舞团、古典艺术团、歌剧团、轻音乐团四个演出实体和一个交响乐团。1990年,陕西省歌舞剧院有职工561人,其中专业人员488人。具有国家一级艺术职称的16人,二级艺术职称的62人,三级艺术职称的160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艺术家。60年代,该院创作和演出的优秀剧目有歌剧《如兄如弟》,舞蹈《花儿与少年》、《风雪颂》,歌舞《边区生产》,声乐《大进军》、《延河照样流》,器乐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等。 1982年后,创作演出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优秀剧目,有《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唐都乐舞》、《大唐礼乐》,舞剧《高粱情》,歌舞《黄土舞诗》,民族舞诗《信天游》和荣获“文华奖”的歌剧《张骞》,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电影音乐组曲《黄土地》等。先后出访过40多个国家,接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及政府要员,艺术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西安歌舞剧院】 1959年创建于西安。前身为西安市儿童剧团。1971年改名为西安市歌舞剧团。1981年改名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业务上以歌舞队和儿童剧队分别活动。歌舞队为了对外演出方便,增挂“西安歌舞团”牌子。1987年,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与西安歌舞团分开,西安歌舞团独立,改名为西安歌舞剧院。 建院初期,以学习、训练为主。结合舞台实践,排演了一批儿童剧和舞剧。主要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小刀会》、《骄杨》以及芭蕾舞《天鹅湖》第二幕等。80年代该院重视培养创作队伍和剧目建设,尤其重视把音乐、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和演出体现古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歌舞剧目。《秦俑魂》和《长恨歌》代表了该院新时期的创作和演出水平。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