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间舞蹈铜川称“社火”,在铜川流行的有26种。其主要形式有: 排灯舞 俗称跑排灯。主要流行在郊区济阳、苏家庄、神武、尧科和前齐等村。排灯舞分两类:一是在夜间配合各类社火活动,起着照明作用,二是以排灯作为道具的舞蹈表演形式。排灯表演队伍一般由8—16人组成,每人手持一灯在锣鼓乐伴奏和铃声的烘托中起舞,舞蹈以躜躜步贯穿始终,队形多变,一人领舞,前后呼应,具有苍劲、热烈、奔放的显著特点。 秧歌舞 秧歌舞队由男女多人组成,在铜川普遍流行。表演时,舞队列为两行,由两个身着艳装者排在队前领舞,其他表演者身着红衫白裙,头扎纸花,随着锣鼓节奏,用秧歌十字步和躜躜步法起舞。 老鹳 流行于宜君县和郊区的城关,一般是随同旱船同场表演。表演时,由4个儿童装扮老鹳和两条大鱼,分别尾随两只船进场,从始至终表演老鹳捕食水中之鱼的情节。 竹马 又称跑竹马。铜川各县区都流行,尤以城区南雷和耀县东柳等村擅长。表演者8—16人不等,武士装扮。表演时,先由一执鞭马童引马,武士们模拟骑马状,右手牵马缰,以碎步和多变的队形,形成清晰的舞蹈层次。 彩船 在城区屽村、耀县王家贬和冯家桥较流行。船身用竹片扎成,外用彩纸裱糊。常是古装打扮,女角一人驾一船,另有一男角扮演艄公,手执木桨引船。船队常由三船组成。表演时,随着锣鼓声和艄公的号子声,船队充分表现船在水上的各种动态,并由艄公和旦角对唱。 踩高跷 高跷分为文、矮两种。矮高跷不表演群舞,宜于表现高难技巧动作,如单腿跳、鹞子翻身、跌叉等。文高跷采取群舞形式,人数不等,多以戏剧人物扮相,高跷木腿较长,表演步法为秧歌步。 狮子舞 民间称“耍狮子”。主要流行在郊区的济阳、城区王益村和耀县、宜君等地。狮子舞有文、武之分。铜川流行文狮子,由两人装扮,一人驾狮头,一人充身尾,另有一武士打扮者引狮。 龙灯 玩龙灯多在欢庆节日时进行,耀县东街较为流行。表演者5—13人不等,每人身着红衣,头扎红缨,武士打扮,手持一棍支撑龙身。另有一武士打扮者,手执绣球,引龙起舞。表演时用锣鼓乐伴奏。 云梯 主要流行于宜君县和耀县。云梯舞表现仙女驾云飘游天空,俯视人间美景。表演者为女性,8—16人不等,身穿桃红大襟衫和彩色裙子,也有戏装打扮,道具有小彩灯和纸制荷花,系在腰间,似仙女踩花。 芯子 主要流行于耀县,是一种造型舞蹈。可分为车芯子、桌芯子、背芯子、驴芯子、平台芯子等。芯子支杆多用粗钢筋弯折焊接而成,其造型多为秦腔折子戏或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以惊险、巧妙为其特点,由锣鼓乐伴奏。 大头和尚戏柳翠 主要流行于耀县。扮演和尚者头戴和尚面具,身着法衣,手执拂尘;柳翠头戴姑娘大头面具,身穿丫环服,手拿花手帕。以和尚和柳翠的戏闹、互相爱慕和窃窃私语为表演内容,具有优美、滑稽、诙谐的特点。 八仙板 主要流行于郊区高楼河乡刘家堡村,已传四代。表演者初为8女,后演变为4男4女,均为古装打扮,分别化装神话传说中的八仙,每人身系宝物一件,手持桑木简板相击,声音清脆响亮。 八阵鼓 铜川独有,流行于郊区高楼河乡刘家堡村。据传,八阵鼓是由诸葛亮的《八阵图》演变而来。最初,表演套数单一,后经该村老艺人用青铜钱摆阵,研究出许多表演套数,流传至今。表演者10人,其中一男为武将打扮,代表东吴大将陆逊,站在场子中间,表演中起指挥作用。另一男为老生打扮,代表诸葛亮之岳父站在队形之外,为被困在阵中的陆逊指点着走出的方法。其余4男4女为武士打扮,均身插背旗,胸前系一面小鼓,随着音乐节奏,边演边击。 火亭子 是耀县独具特色的社火艺术形式。清末,耀县东社(今东街)艺人胡建青在平台芯子的启示下,发挥该社纸扎艺术的特长,设计了在夜间表演、以纸扎彩灯为背景的火亭子。内容多选择适合夜间表演的传统折子戏或神话故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