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鼓阵容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鼓手旗手们均着大秦将士装, 庄严肃穆,威风凛凛。一盘主鼓主打,数盘副鼓助敲,还有锣、铙、锁呐、马铃伴奏。主鼓背后一面“秦”字大旗高高擎起,若干面大秦军旗随阵摆开。鼓阵有: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八卦阵等阵法。鼓技有: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等技法。旗手鼓手,英姿飒爽。旌旗猎猎,威风八面。仿佛让人们看到了2300多年以前,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的雄壮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鼓槌翻飞,铿锵有力。紧凑激烈,刚猛高亢。“追星捶”英勇无比,“揽月棰”势不可挡,“冲天棰”气贯长虹,“撼地棰”威震八方,“跃马扬鞭”勇往直前,“双棰齐冲天”惊世骇俗,马踏匈奴、回首望北斗、还我河山,十几种打法变化之无穷。鼓声响彻,撼地动天。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有虎啸山林之感,大兵压境之势,黑云摧城之威。用流水调表现十万大军修筑万里长城的号子声,用唢呐声表现战马的奔跑声,用串铃表现战场上激烈的格斗厮杀声。鼓、锣、铙、铃、唢呐等互相交织,展现出了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使人感到亢奋激昂。壮军威,豪情满怀,鼓士气,信心倍增。打者神心陶醉,观者热血沸腾。俨然一个 “秦兵马俑”方阵之复活,大秦帝国旗鼓营之再现。
“黑老虎”为什么能够发出虎啸般的声响呢?“黑老虎”与其它鼓有什么质地不同呢?原来,大秦战鼓的制作也有着严格的标准。选材讲究,做工精良。其制作工艺也是当年大秦帝国的旗鼓营流传下来的,千百年来一直是掌旗寨的一门绝活。
首先,选材极为考究。黑老虎”鼓面直径在1.8米以上,需要用特大牛皮,不用普通牛皮,选用健壮“乳牛”之皮。即没有生育能力之母牛。虽然,养牛的人埋怨“乳牛”吃得多,不下牛犊,但制鼓的人则视其为至宝。因为这样的牛皮弹性、韧性、耐击打性全都优于其它牛皮,可遇而不可求。
鼓帮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鼓的鼓帮选材多选杨木、松木,为的是击打时携带轻便。杨木、松木容易变形,鼓帮容易裂缝,裂缝后鼓帮走气,聚音效果差。“黑老虎”鼓帮的选材不同,多选槐木、枣木等硬杂木,为的是帮板之间的接缝严密,帮板不变形,鼓音浑实。
其次,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一面鼓的制作大致遵循制作鼓身、制作鼓膜和蒙鼓等三个程序。大秦战鼓的制作程序中有一些不同于普通鼓的地方。
制作鼓帮时,除了选用硬杂木外,还要精刨平,用上等的好胶。鼓帮做好后,还要在鼓帮外调胶缠裹三层白布,再用生漆多次涂刷。目的在于鼓腔密封严密不漏气,聚音。鼓腔内还要装若干根钢簧,钢簧上还要挂若干个小铜铃。
在制作鼓膜时,所选“乳牛”之皮需要清油浸渗,浸油之皮具有防水防潮效果,雨水落在鼓面,即变成了水珠,随着击打就滚落了。其它鼓没有这一制作工序,没有防水防潮之效能,着雨松弛,鼓音乏力。
蒙鼓的过程中,需要“踩鼓”,一般鼓要么不踩,要么只踩一两天。“黑老虎”需要踩四七二十八天。所谓“踩鼓”,即将牛皮绷在鼓腔上,鼓匠站在上边踏踩,使紧绷的牛皮变松。踩鼓需要绷紧,踩松,再绷紧,再踩松,反复多次。踩鼓的目的在于提高鼓面的弹性和韧性。掌旗寨老鼓匠为了制成“黑老虎”,踩鼓时嫌自己的体重不够,有的背着石头踩,有的背着孙子踩。这些工序工艺普通的鼓都没有,这就是“黑老虎”声响洪亮浑厚独特的原因。
掌旗寨村的大秦战鼓源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掌旗寨村中代代相传,现在已经传至第46代传人黄建民的手中。大秦战鼓的鼓曲完整,由出征、交战、凯旋三部曲组成且每部曲前有流水调。锣鼓声中,夹杂锁呐、马铃声。舞龙、耍狮子配合锣鼓。再现秦汉雄风,使人得到壮烈之美,精神振奋。集历史性、完整性、综合性与审美性为一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相信在新的传承人黄建民先生的带领下,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文/宁英
(注:文中参考了部分专家学者的一些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