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筒子,以主奏乐器为大筒子胡琴而得名,又称为“拉胡戏”。以汉阴、安康、旬阳为中心,流行于石泉、宁陕、西乡、岚皋、紫阳、镇安、山阳等地。 大筒子戏的源流,大约在清代嘉庆年间,由湖南、湖北、四川迁到旬阳、安康、汉阴、镇安、山阳等山区的一批移民传播而来的。起初为自演自乐,道光、咸丰年间发展为半职业性活动。汉阴县先后出现了郭老六班、蒋机匠班。演出剧目有《蓝桥汲水》《桑园配》《卖羊肉》《保娃子打草鞋》等。 同治元年(1862),郭老六传班赵德恩,取名为“公义班”。汉阴县黑龙洞寺戏楼上有“同治四年公义社在此一乐”字样。光绪年间(1875 —1908),公义班传给了第三代龚应品领班,主要艺人有邹银坤、龚德芳、余占奎。蒋机匠班传给了谢长喜领班,取名“德兴班”。两个戏班不但能演三小戏,还能演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本戏。剧目有《东京图》《万寿山》《铁板桥》《饭店会》等。 民国初年,公义班传给第四代艺人何天佑领班;民国30年(1941),何天佑传给儿子何易奎(生)领班;1949年公义班交给了彭录涌领班,艺人有彭录军(擅拉筒子胡和善唱二簧戏)、隆忠相、隆中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3年汉阴县王家河、杨家坝成立起大筒子业余剧团,演出了新编现代戏《送子参军》。1957年安康县汉剧团以大筒子形式排演的《赶会》参加了陕西省新剧种会演大会。1980年后,汉阴、旬阳、安康等县的部分乡村又相继恢复了大筒子业余剧团,开始演出。 大筒子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有〔一字〕〔四流〕〔老板〕〔二流〕〔板半半板〕〔老生调〕〔小生调〕〔学生调〕〔老配少〕。辅助板式有〔阴板〕〔尖板〕〔数板〕和彩腔〔八板头〕。唱腔旋律为宫调式和徵调式。宫调式以1365621构成基本旋律,徵调以3 5 6 2 1 6 5为基本旋律,同为五声音阶,有的则在五声徵调式的基础上加用清角。唱腔多用衬字,有的板式结束时,下句末尾三字截住不唱,留给锣鼓作终止。有的重复最后一个字,再用锣鼓作终止。演唱方法,男角用本嗓,女角落音用假嗓翻高。 大筒子戏乐队分文、武场,由4人组成。文场1人,1949年后增加了二胡、竹笛。传统剧目有70多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现代戏20多本。常演剧目有《三封官》《万寿山》《阴阳断》《东京图》《铁板桥》《饭店会》《回娘屋》《卖酒》《掉白扇》《卖羊肉》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