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道情流行于安康、商洛地区和汉中巴山及川北等地。清乾隆末年,安康商人赖世魁将关中道情带至安康,并组建了赖泉班。与当地民歌、山歌相融合,形成陕南道情。长期以皮影演出。1956年安康恒口文艺俱乐部把《三进士》等剧目搬上舞台。1959年省文化局组织长安、商洛剧团排演《隔门贤》等剧目,将关中派和商洛派道情搬上戏曲舞台,1960年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60 —70年代,先后改编、创作和演出的剧目有60多种,商洛道情《一文钱》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发行全国及新加坡等地。 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式有〔二流〕〔安板〕〔代板〕〔尖板〕〔梁板〕〔慢板〕〔塌板〕〔浪头〕等16种。有“硬调”(花音)、“软调”(苦音)之分。表现欢乐、喜悦之情,多用〔安板〕〔代板〕〔流水〕〔二流〕;表现忧郁、哀伤多用〔慢板〕〔塌板〕〔尖板〕。 传统乐器有渔鼓、皮弦、牙子、锣、碰钟。建国后舞台演出文场有胡琴、笛子、二胡、三弦,武场有渔鼓、简板、鼓、大锣、小铙、铙钹、手锣、梆子、碰钟。 曲牌:丝弦曲牌有〔点点花〕〔柳青娘〕〔寄生草〕〔雁南归〕〔祭灵〕等26种。唢呐曲牌有〔清水令〕〔大开门〕〔夜深沉〕〔雪花飘〕等65种。锣鼓点有〔揭地风〕〔金钱花〕〔南瓜蔓〕〔乱石窑〕等15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