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调二簧音乐 汉调二簧音乐由唱腔、锣鼓经和曲牌三部分组成。唱腔以皮簧声腔为主,为板式变化体,分西皮、二簧两大类。西皮又分西皮和反西皮,二簧亦有二簧和反二簧之别。西皮腔的板式有〔导板〕〔慢一字〕〔一字〕〔二流〕〔二流子〕〔浪里钻〕〔撩子〕〔滚白〕〔洒头〕及彩腔〔九腔十八板〕〔弦而下〕等。反西皮仅有〔二流〕(已失传)。二簧腔板式有〔导板〕〔回龙〕〔慢一字〕(称“四柱子”)、〔一字〕〔平板〕〔扣扣板〕〔浪里钻〕〔撩子〕。反二簧各板式与二簧板式相同。汉调二簧的唱腔调式,西皮男腔(包括花脸、老旦)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二簧男女腔多为徵、商调式交替。唱腔音域,西皮女腔为c1-—g2,西皮男腔为c1—e2,二簧男女腔为bb —c2。汉调二簧传统的唱、念用中州韵,以汉水流域群众通用的方言语音(西南方言)为基础,唯净、丑两行道白使用关中语音。行腔演唱,旦角用小嗓,生、末、老旦、小生均用本嗓,净角(花脸)则用大嗓(艺人称“虎音”),唯有红生如关羽、姜维等用边音。 锣鼓经有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开唱锣鼓)、曲牌锣鼓、效果锣鼓等,计100余首。节奏也有慢、中、快、散四种。结构形式与过场曲牌相同。 过场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类,共400余首。节奏有慢、中、快、散四种。曲牌结构形式有整起整落、散起整落、散起散落。过场曲牌有单曲反复和多曲联套等。 汉调二簧的传统乐队由9人组成,分文、武场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乐队有了较大发展,文场乐器增加了大小提琴、扬琴及大小木管、铜管等乐器。 (二) 汉调二簧剧目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较多,经常上演的剧目,艺人称作“三本半戏”,即:“封神”“列国”为一本,秦汉、三国为一本,唐、宋、元、明、清为一本,无朝代的故事戏为半本。多数剧目取材于历史故事,有像《张古董借妻》那种无一句唱词的白口戏,有《子周观鱼》《进妹喜》《曹刿论战》《西乡擂》《孙叔敖埋蛇》《通天河》《女界碑》等。许多唱段采用“莫非是”“我为你”“欺寡人”“我好比”等套语开头,接连唱出数十句唱词。《二度梅》《孟丽君》《正德游江南》《芙蓉剑》《十捧雪》《征北海》《借赵云》《昭君和番》《大登殿》《芦花荡》等,都是连台本戏。《二度梅》可演三天四夜。 建国后改编演出的传统剧目50余出,主要有《打龙棚》《黄天荡》。创作演出的现代戏40余出,出名的有《梅刀新传》《红珍珠》《马大怪传奇》等。 (三) 汉调二簧社团 1985年,全省有县以上专业汉剧团9个。1989年只有安康、紫阳和山阳县3个汉剧演出团体。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