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汉调桄桄社团 汉调桄桄最早的演出班社为明万历年间洋县江坝的祁家班。清乾隆末年,洋县程姓、艺名黄瓜的人(佚名),在洋县马畅子村开办黄瓜科班,授徒兼演出。后子承父业,于嘉庆中叶小黄瓜(亦佚名)将黄瓜班带往四川演出,购置了新戏箱,回洋县又开办了长顺科班,收徒授艺。嘉庆三年(1798)宁强大安镇出现了庆字科班,名伶有大杆旗(佚名、王姓),他带庆字班在宁强、略阳、勉县、汉中及川北各地演出近10年,咸丰九年(1859)与其弟王辛酉在南郑县城内开办了小庆字班,演出兼授徒。嘉庆至道光时期,东路派的班社有吴家班、长隆班、海兴班等十多个;西路派的班社有庆字班、中庆字班、国庆班、同庆班、福永班和启俗班。民国时期,汉调桄桄演出活跃。东路派洋县有十多个班社,如高正财的洋盛班、刘景虞的景福班、刘海州的吉庆班、程海清的德裕班等。名伶有谢兴隆、王兴寿、田兴华、程兴红、徐德喜等数十人。西路派新班社有明治社、五福班、聚乐社、同乐社、协和社等。名伶如大净王庚子,小旦李庆红,花旦刘文华,名丑何顺清、杜文书,生角刘天太、杨桂芳、王五太等。民国26年(1937)以后,沦陷区一些机关、学校和文艺团体进入汉中地区,演出京剧、话剧、歌舞剧等宣传抗日,汉调桄桄演出一时低落。1949年前又因内战影响,艺人星散,班社解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调桄桄获得了新生,新民剧社改为南郑县剧团,洋县人民剧团于1951年4月成立,汉调桄桄延续至今。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