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又名“南路秦腔”。以汉中语音为基础,以梆子击节而得名。汉调桄桄约在明末从关中的周至、宝鸡流行到汉中、安康一带。可考知的戏班,为明万历年间洋县江坝的祁家班。清乾隆年间,洋县出现了本地秦腔戏班,艺人采用本地方言和语音演出。 清乾隆中期至嘉庆时期,汉调桄桄形成以汉中为分界的东、西两大流派。以洋县为中心,流行于城固、西乡、佛坪、镇巴等地的称为“东路派”,又称“下路桄桄”,主要采用关中语音,善演须生、正旦、大净为主的剧目;以南郑县为中心,流行于汉中、勉县、略阳、宁强等地的称“西路派”,又称“府坝桄桄”,主要采用巴山语音,善演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三小”剧目。两相交叉,遍及陕南,并南达川北,东到鄂西,西行陇南等地。 道光至宣统末年,汉调桄桄进入盛期,开办科班、培养新人。咸丰初年,东路派创立长字科,主要艺人有王长隆(生)、王长寿(须生)、王长春(净),同治初年创办万(老)字科和于字科,出科艺人程万鹏(须生)、王万庆(旦)、任于福(净)、刘于德(须生)。光绪、宣统年间创办的海字科、天字科、顺字科、泰字科及隆字科和小万字科,培养出刘海福(净)、程海清(旦)、华天堂(净)、刘天太(生)、天财(丑)、张顺江(旦)、刘泰祥(生)、罗泰坤(旦)、陶隆福(须生)、陶隆顺(生)、陈万禧(净)。西路派创办的庆字科、同字科、忠兴科,出科艺人有生角彭庆德,青衣李庆红、张同福(艺名“盖汉中”),须生李忠录等。 民国初年,汉调桄桄班社林立。主要剧目有《甘露寺》《黄金台》《风筝媒》《铁龙山》《摘樱桃》《秋风扇》《元彩剑》《走玉瓶》《梅鹿镜》《斩祢衡》《月鞘剑》《惠风扇》《疯僧扫秦》。民国18年(1929),西路派名伶杨桂芳等人赴四川成都搭班献技,演出《白蛇传》,名噪锦宫城。民国20年至30年后,陕西易俗社改良秦腔传入汉中,京剧和文明话剧兴盛,汉调桄桄逐渐衰落。1949年大部分班社解体,演出寥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调桄桄获得新生。1950年洋县成立了以程海清为首的新民学社,1951年南郑县集同乐、聚乐、协和三个班社部分艺人成立了新民剧社,两社从业艺员200余人。1954年民间职业剧团整改,新民学社改洋县人民剧团。1961年新民剧社改名为南郑县剧团。近40年来,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有《反徐州》《花田错》等200余出,创作演出现代戏《红色种子》《东风送暖》《春风扑面来》等50余出。“文化大革命”中,洋县、南郑县两县专业剧团撤销,1976年后,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恢复。 (一) 汉调桄桄音乐 汉调桄桄音乐由唱腔、锣鼓经和曲牌三部分组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吸收小调、吹腔、吟诵体〔板歌子〕〔壳壳子〕、宗教曲调〔佛句子〕〔道歌子〕等。唱腔体制为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四条弦〕〔二倒板〕〔 川板〕〔箭板〕〔稍板〕〔滚板〕等。另有彩腔多种,多已失传,知名的有〔麻鞋底〕〔十三腔〕〔三滴水〕等。唱腔中除〔滚板〕有苦音无欢音外,其余板式均有欢音(硬音)和苦音(软音)之别。欢音的音阶以5671234为主,其次是56123五声音阶;苦音的音阶为5671234七声音阶,没有五声音阶。调式以徵调式为主,间用宫调式,其他调式很少。演唱中多定F调,也有定G调或bE调的,男女同腔同调。唱腔旋律有生、旦、净、丑之别,一般用本嗓演唱,彩腔多用假嗓演唱。常用音域f-f2,用假声唱时音域可达d3。 汉调桄桄的乐队伴奏分文、武场,由11人组成。文场6人,分操二弦子(定6—3弦)、反调板胡(定3—6弦)、越调板胡(定1—5弦)、梅调板胡(定5—2弦)、三弦(定1—5—1弦)和笛子。另有唢呐、海笛、马号等。武场5人,分操鼓板、梆子、勾锣、小锣和铙钹。另有堂鼓、战鼓、海锣、铰子、碰铃等。乐队以鼓板指挥,以二弦子为主奏。 锣鼓经有开场锣鼓、起板锣鼓和动作锣鼓三种。开场锣鼓有〔西安台〕〔湖广台〕〔一声号〕〔地溜子〕〔九声号〕等。起板锣鼓有〔一锤栏头〕〔牵板〕〔尖板〕〔鸭子干拌嘴〕等。动作锣鼓有〔列锤〕〔磨锤〕〔截锤〕〔熬锤〕〔吵锣〕〔倒八锤〕〔扑灯蛾〕等。 曲牌分唢呐曲牌和弦索曲牌两种,唢呐曲牌称“牌调”,弦索曲牌称“曲调”。唢呐曲牌中带用大铜器(大锣、铙钹等)者称“吹歌”,带用小铜器(手锣、牙子等)者称“清板”。唢呐曲牌有〔寿筵开〕〔画眉序〕〔节节高〕〔收江南〕。弦乐曲牌有〔京令〕〔朝天子〕〔武朝天子〕〔哪吒令〕〔杀妲己〕等。 (二) 汉调桄桄剧目 汉调桄桄传统剧目约1000余个,建国初发掘抄存本720余个。其中大部分为移植秦腔剧目,属汉调艺人创作的剧目现存约200余个,有《万宝袋》《齐世子游国》《函谷关》《洪洛山》《夕阳山》《马陵道》《槐花宫》《龙凤阵》《龙门山》《木月剑》《乌江战》《龙凤杯》《淮阳关》《夜得玉玺》《斩祢衡》《江油关》《白马驮金》《清平海》《三义庙》《锁阳关》《黄巢起义》《红罗转灯》《兴隆庵》《刘高磨刀》《坐柴府》《蝉牌关》《斩杨猛》《包天帕》《高唐州》《镔铁剑》《苦节传》《香园镜》《三子贵》《归正楼》《原山镇》《痴儿记》《五代荣》《牧马驿》《红缨帔》《活变驴》《穷绑子》《三下扬州》。辛亥革命后,还编演了一些反映当地生活时装戏,如《濂河玩景》等。 建国后,南郑县桄桄剧团改编传统戏、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出。改编传统戏有《宇宙锋》《祝英台挂帅》《吉祥牌》《临江宴》《和璧记》《玉仙桥》《玉鸳鸯》《映峰剑》。现代戏有《红缨歌》《争上碑坝》《各奔前程》《合家》《春节之前》《春风扑面来》《长青松》《汉水微波》《桂岭风云》《荒山恨》《红雨银花》《一条心》《车往哪里开》《赶车》《夫妻赶集》等。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