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西路戏”“西秦腔”。盛行凤翔、宝鸡、千阳、陇县、太白、凤县、扶风、岐山、麟游、眉县、武功、兴平、周至等地。甘肃天水、陇西和平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地均有流传。 据明正德、嘉靖年间(1522 — 1566)凤翔南萧里村“雍山老人藏版”的《回荆州》木雕戏画考证,西府秦腔的演出,可追溯到明代中晚期。老艺人孙双钱、李嘉宝曾在宝鸡南乡发现明万历年间红萝卜班的戏箱,刻有“万历丙辰年(1616)置”字样。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 —1773),该班随军到过四川的大、小金川作军戏演出。清乾隆李绿园《岐路灯》载,西府秦腔传至河南祥符一带,以陇州腔与昆曲对台演唱,当地民众办喜庆筵席,多以它充场娱乐。从现存清顺治二年(1645)西凤世兴画局和乾隆年间的世兴和福善画局所刻的木板戏画考知,演出剧目有《狮子洞》《求真经》《六月亮月经》《单刀赴会》《水漫金山》《三堂会审》《老辕门》《董文献杯》《黄鹤楼》《白虎节堂》《对松关》等。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西府十余县有100多个班社流动演出。光绪年间由各班社集资,在凤翔南街修建规模盛大的庄王庙,并成立了庄王会,每年冬于庄庙赛会演出。各村镇民间组织的自乐班(习称“乱弹摊子”),采用广场踏席、搭台或坐摊演出。每年大型庙会(如凤翔的苏公庙会、岐山的周公庙会)都要举行赛演。同治五年(1866),周至李炳南西抵甘肃天水创建“鸿盛班”。名艺人有光绪初年出现的周至雷大平(老生),以演孔明、关公、岳飞见长;有擅长刀马旦和武旦,并善昆曲的新润子;有善唱、善做的抱抱旦;有侯大豹(花脸)、贾门儿(须生)、雷麻子(丑)、朱来娃(旦)、大品(生)、张奶奶(旦)、贾关公(艺名)、陈志美(旦)。演出剧目有《药茶计》《双贵图》《烈海驹》《伯牙奉琴》《两合关》《地风剑》《全家福》《忠孝图》等。 光绪末至民国初,西府秦腔的一些戏班因演出《打盐局》(反映扶风张化龙领导农民反对官盐加费斗争)遭到官府镇压、禁演,四大班人员减少过半。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难民流入西府一带,豫剧、京剧开始在宝鸡兴起,西府秦腔逐渐回升,涌现出王彦魁、张德明、侯烈(皇成)、魏根子、大元品(艺名)、司东纪、欧根娃、魏甲合、孙双钱、张泰、财娃子、米留根、张大净(名不详)、宝鸡张(外号)、谋娃、聂长、戴容、刘兴汉、香苓、李嘉宝、杜周宝、李贵亭、碎鸡娃、莫良、欧双来、邓桂(金钟)、运娃子、丑寅、李甲寅、孙树娃、田涛、陈义等一批艺人。民国29年(1940)以后,老艺人不断谢世,又受西安易俗社改良秦腔影响,西府秦腔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日渐朝西安秦腔演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月,幸存的西府秦腔老艺人张德明、李嘉宝、魏甲合、孙双钱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拉骡子》《搜宫》《搬石头》《王魁负义》等折戏,均获大会奖状。同年8月宝鸡专区召集16个县(市)西府秦腔老艺人45人,举行座谈并展览演出了《沙陀国》《桑园会》《时迁偷鸡》《古城会》等,同时选拔出20多位老艺人到西安献演《双灵牌》《禅台让位》《抱琵琶》《诸葛亮撑船》《三义节》等40多出。随后孙双钱、张德明留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任教;魏甲合、李嘉宝、张泰、戴容、温玉堂、沙得金、甘清荣、邓桂等分配到宝鸡新声剧团,分别担任教练或导演。 (一) 西府秦腔音乐 西府秦腔音乐由唱腔、锣鼓经与曲牌三部分组成。唱腔板式有〔大板〕(紧拦头,三锤拦头)、〔拉锤〕(大起,二六板头)、〔潦子〕(尖板头)、〔二 倒板〕〔倒板序〕〔浪头带板〕〔双锤板〕等。终板有〔齐板〕〔留板〕〔贡板〕〔砸板〕〔歇板〕;杂腔有〔佛号季子〕及〔吹腔〕〔罗罗腔〕〔勾腔〕〔昆曲〕等。其中吹腔俗称“唧呐腔”,一般除用于少数剧目的个别唱段外,还专门用来演出《打面缸》《晒鞋》等剧目。西府秦腔的唱腔特点是调平、音软、深沉,擅长于大板乱弹。伴奏乐器:辛亥革命前主要为二股弦、胡胡(板胡)、月琴、三弦“四大件”,以二股弦为主。胡胡采用老调演奏,一把弦、不倒把、不包拖腔,拉弓用力而缓慢,音色悠长细雅。辛亥革命后,不用二股弦,改用胡胡为主奏乐器。锣鼓经基本与秦腔相同。 曲牌有300余种,有〔马陵道〕〔山坡羊〕〔甘州戈〕〔死军临〕〔刘海带〕〔大儿番〕〔小儿番〕〔回回帽〕〔黑摸〕〔黑揣〕〔南京话〕〔杀鸡娃〕。悲哀、相思、欢乐用〔昆腔〕,戏中戏用〔高腔〕,责打子女和迎亲用〔罗罗腔〕等。有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之分。 (二) 西府秦腔剧目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700余本,其中连台本戏较多,有《鹦鹉传》(6本)、《瓦岗寨》(10本)、《王敦篡位》(72本)、《齐寡妇造反》《下南唐》《天宝国》《对银杯》(均为4—6本)等。有唱工戏、做工戏和白口(念)戏,还有采用目连戏、上刀梯等形式演出的《断王霍霍》和《符罗成圣》等。亦有同台同角演两个朝代故事的反串本戏,如《黄飞虎反五关》与《出五关》反串套演,《乾坤带》与《八件衣》串演,《鞭打芦花》与《绝鹦会》串演,《马芳困城》与《吴起困城》串演等。本戏中的折戏也可反串套演,如《五典坡》中的《探窑》《鸿雁捎书》与《宝莲灯》中的《拷打秋哥》《刘彦昌救子跳城壕》串演,《破金兵》中的《秦桧献妻跪顶灯台》与《财神图》中的《拉骡子》串演等。常演的剧目称“一琴”(《伯牙奉琴》)、“二进”(《四进士》等)、“三寺”(《法门寺》等)、“四铡”(《铡包勉》等)、“四驹”(《烈海驹》等)、“五关”(《两合关》等)、“六逼”(《白逼宫》等)、“七山”(《玉阳山》等)、“八图”(《双贵图》等)多本。擅长大板唱段,最多达130多唱句。上场下场惯用两句对子或四句诗,或八句骈,或长短句,如〔蛇雀燕〕〔西江月〕等。 (三) 西府秦腔社团 西府秦腔最早的班社是明末周至哑柏谭家寨组建的张家班,到清代中叶转售给眉县坞村张鸿德,改名为华庆班。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西府秦腔发展的盛期,民国重修《凤翔县志》载,时有四大班、八小班。四大班是眉县坞村的华庆班、宝鸡县西堡子的文兴班、宝鸡县东关阁底村王家的聚顺班、岐山县平湖村高家的永庆班。八小班有凤翔县的德娃班,陇县的顺义班,宝鸡县的张万班、省顺班、吉庆班、祥瑞班、正和班和芮家班等。清末民国初年,西府秦腔演出萧条,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中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又渐冷落。建国后,由于党的文艺方针的感召,一些名老艺人经文化部门组织,常有演出活动,但无班社院团出现。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