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民间俗称“桄桄”“乱弹”或“硬戏”。1949年王绍猷撰《秦腔记闻》始称“同州梆子”。同州梆子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流行于关中东府十余县,北到绥德,东至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明清时期传至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江浙、甘肃、青海等地。 明代末叶始有班社演出同州梆子。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曾以同州梆子为军戏,遂传播到湖广、江浙和中原各地。清康熙四年(1665),出现了同州邹邑班及白牡丹、黄菊花等名伶,并晋京献演。清乾隆年间,同州梆子完成了由板式变化体兼曲牌联缀体向统一的板式体的过渡。其唱腔艺术臻于成熟,同时涌现出双凤班、居凤班、杨家班等班社及一批艺人。嘉庆至光绪年间,同州梆子班社林立,名伶众多。生行有郓宝儿(麻子红)、随官、冬至儿、元元红(成喜儿)、十二红(薛固元)、王谋儿、兰州红(燕四儿)、六指儿等,旦行有兴业儿、长命儿、平安儿、润润子、李桂亭、四川红、季海儿等,净行有王五子、虎虎子、银顶儿、同州儿、丑娃、二麻子、大木头、二木头、王赖赖等,丑行有皂皂子、碟碟子、兰州儿等,皆享誉东府各县。渭南“十二红”薛固元晋京献艺后,改搭直隶梆子班演出。一些艺人还在京成立了“义泰班”,驻京演出多年。六指儿、拜家红等,南下四川和湖北;朝邑兴盛班、李狗娃班,北赴山西太原、介休、太谷、榆次等地巡回演出。嘉庆十年(1805)抄存的《画中人》,嘉庆十三年(1808)抄录的《赖中山》,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抄录的《玄都观》《六郎坐帐》《金陵讨封》《龙凤针》《普救寺》《鸳鸯剑》,以及同治、光绪年间大荔三元堂、清义堂和咸林(今华县)永庆堂木刻的《铁角坟》《人之初借钱》《司马懋断阴》《下河东》《昭君和番》等,都是同州梆子的独有剧目。文人之作有合阳雷学谦的《青云庵》、许攀桂的《碧天砂》,蒲城何书宝的《节义楼》,大荔张仙曲的《镰山镜》,渭南张元中的《一笔画》等。 辛亥革命后,渭南、大荔、华县、蒲城等地改良新班不断出现,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20世纪20年代,仅有石拐子于陕北绥德成立同州梆子剧团坚持演出十余年,关中各地班社解体、艺人星散。华阴牛百顺、潼关朱怡堂等至兰州搭班演出,华县张新春的福盛班远出青海西宁驻班演出。技艺出众的艺人“二麻子”赵步瀛、“咬牙旦”赵杰民、“迷三县”朱林逢、“猛开花”王德光及拜家红、何祥初等,均转入陕西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从艺。30年代后,同州梆子销声匿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恢复同州梆子的议案。陕西省文化局采取积极措施,1957年在陕西省戏 (一) 同州梆子音乐 同州梆子音乐由唱腔、锣鼓经、曲牌三部分组成。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常用的基本板式有〔二六板〕〔慢板〕〔二倒板〕〔流水板〕〔箭板〕〔滚板〕等六种。常用的彩腔有〔苦腔子〕〔苦相思〕〔十三咳〕〔麻鞋底〕〔硬三滴水〕〔六梆子〕〔八梆子〕及〔倒板序子〕等八种。 同州梆子采用同州、朝邑语音方言演唱,以关中语音四声调值为准,用中州韵十三辙。唱腔板式中,除〔滚板〕只有苦音外,其余各板式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欢音的音阶为5 67 12345徵调式,旋律中强调3、6二音;苦音的音阶为567 12345徵调式,强调7、4二音,其他调式很少。吸收的其他腔调的调式,亦以宫、徵调式为多。演唱以笛子定调,一般定为1=G调,唱腔音域为g-g2,常用音域为d1—d2,除彩腔〔大起板〕中用假嗓演唱外,其余多为本腔演唱。男扮女角中,除老旦外,均用假嗓演唱。 同州梆子的传统乐队分文、武场面,共由11人组成。文场6人,分操二股弦(兼笛子、唢呐、唧呐、笙)、四弦(兼小铰、笙)、琥珀(兼管子、笙)、琵琶(兼笙)、板胡(兼唢呐、笙);武场5人,分操鼓板(兼暴鼓、堂鼓)、梆子(兼星儿、马锣、云锣)、勾锣和铙钹。有特色的乐器为二股弦、四弦和琥珀。 同州梆子的锣鼓经,分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曲牌锣鼓四种。开场锣鼓,又叫“吵台”,应用于演出前。常用的有〔湖广锣〕〔桂花城〕两套。动作锣鼓是配合演员各种表演动作所用的锣鼓。常用的有〔菜碟〕〔五锤〕〔豹子头〕〔翻天鹞〕〔节节风〕〔四十锤〕〔重头〕〔浪头〕〔当场变〕〔四翻〕〔变化〕等。板头锣鼓应用于各种板式的开头,引出它的唱腔来。常用的有〔二锤安〕〔苦腔尾巴〕〔小三件〕〔苦腔大尾巴〕等。曲牌锣鼓多用于唢呐牌子,又吹又打。有〔地溜子〕〔雁儿落〕〔老吹腔〕〔小乐〕〔节节高〕〔唢呐皮〕〔石榴花〕〔三眼腔〕〔尾声〕等。同州梆子打击乐的锣鼓经与今秦腔基本相同。 伴奏曲牌有丝弦曲牌、唢呐曲牌和笙管曲牌三种,计400余首,今存80余首。以徵、宫调式为主,主以强拍落音。丝弦曲牌有〔青天歌〕〔柳生芽〕〔苦相思〕〔想亲亲〕〔银纽丝〕等,主用弦乐演奏,并施以竹笛。唢呐曲牌有〔将军令〕〔马道仁〕〔点绛〕〔冈入松〕等,只用唢呐和唧呐,不用丝弦。笙管曲牌,必用笙管演奏,不配弦乐与唢呐,有〔一枝花〕〔赛罗裙〕〔小开门〕等。 (二) 同州梆子剧目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有1000多本,大部分失传,抄藏者仅20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传统剧目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尤重袍带戏和靠甲戏。主要有《黄逼宫》《反五关》《石佛口》《铁冠图》《烙碗计》《打銮驾》《苟家滩》《黄鹤楼》《战宛城》《蛟龙驹》《卖华山》《两狼山》《葫芦峪》《劈三关》《得胜图》《游武庙》《华容道》《贺后骂殿》《荆轲刺秦》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 建国后,整理、改编演出优秀传统剧目《石佛口》《辕门斩子》《破宁国》和折子戏《断桥》《三对面》,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青丝吟》、现代戏《家庭公案》等。 (三) 同州梆子社团 同州梆子最早的班社是清康熙年间的同州(大荔)邹邑班。清嘉庆年间出现了东北班、老县班和张吉娃班。咸丰年间有四大班和八小班称雄同州周边各县。四大班是潘汉龙班、梁光班、齐唐班和许建仁班,八小班是八牛村、刘门村、南仵村、吴玉村、同鞮村、坊镇、箕子村和潼关康家等班。光绪二十年(1894)至民国初年,同州梆子班社达30余个,有清泰班、德胜班、三合班、义成班、三杰班、金盛班、乾盛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同州梆子又获得新生。1981年,陕西省文化局恢复了“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1986年陕西省文化厅又将该团划归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领导。 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 1981年在原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首任团长赵元介,副团长谷刚、张力。主要演员有雷平良、白岳彦、雷光宇、张晓强、杜爱仙等。演出剧目有《断桥》《三娘教子》《三对面》《庵堂认母》《三关点帅》,新编历史剧《青丝吟》,现代戏《认亲记》和《家庭公案》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