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陕西易俗社 民国元年(1912)7月1日在西安成立。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王绍猷等。原名“陕西易俗伶学社”“陕西易俗学社”“陕西易俗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属西安市,更名为“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杨西堂、李桐轩,继任社长有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等人。建国后至1987年先后任社长、书记的有杨公愚、薛增禄、景致雅、冀福记、金元星等。 陕西易俗社不仅是陕西,而且是中国较早而较完备的秦腔剧社和戏曲教育团体。《中国戏剧史》称其为“秦腔的模范科班,其角色之整齐、脚本之精美、戏装之华丽,自应执秦腔班之牛耳。全班学生除上台演戏之外,均按时上课,授以学识,较北京著名之富连成科班完善多矣。该社不尚陈老剧,时常编排有益于世道人心之警世新剧,以副‘易俗’之名。他们将明清两代之辱国痛史搬演于舞台之上,发聩振聋,极易感人,较全国流行之皮黄(京剧)反觉明显而有意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7年中,易俗社开办训练班13期,培养学生600余名。建国后又培养3期学生,演出主要剧目有《一字狱》《大婚姻谈》《柜中缘》《三回头》《双锦衣》《夺锦楼》《三滴血》《软玉屏》《庚娘传》《算卦骗人》《还我河山》等300余出。演出的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有《刘胡兰》《二巧离婚》《妇女代表》《木匠迎亲》《红楼岭》《西安事变》《白龙口》《冼夫人》《红楼夜审》《柳玉娘》《文君私奔》《李陵碑》《珍妃》《空海和尚》《左宗棠出塞》《小街儿女》《喜脉案》等100余出。1953年春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演出7个月。1959—1960年参加“陕西省演出团”晋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并南下江南13个省市巡回演出。1979年以秦腔现代戏《西安事变》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1982年组成“西安市秦腔赴日演出团”,以《游西湖》《柜中缘》等剧出访日本东京和奈良市,受到欢迎。 西安易俗社已有80年历史,现有演职人员250余人,其中一级演员10人,二级演员28人,三级演员106人,是西安市艺术实力最强的一个表演团体。 (三)三意社 民国4年(1915)由民间艺人苏长泰、聂金山师徒创建。地址设西安市骡马市“梨园会馆”。初名“西安长庆社”,民国9年(1920)驻西安军阀陈树藩部强令改名“关中三义社”,民国10年(1921)聂金山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中“意”字,改名为“西安三意社”,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更名为“西安秦腔二团”。首任社长苏长泰,继任社长有聂金山、苏哲民、苏育民等。 三意社创建之初,除招收第一期(甲、乙两班)学生外,演员全是民间艺人,多系秦腔名角。初期主要演员有李云亭、和家彦、胡仙子、赵振华、王德孝、杨金声、安鸿印、何振中、骆福生、三斗金、聂大少、葫芦儿、一声雷、王秉旭等。从民国28年(1939)始,招收学生,随团培训。主要演员有刘光华、阎国斌、朱俊卿、赵明华、王庆民、苏哲民、李桂芳、屈振民、苏育民、李益中、田玉堂、张镜堂、姚裕国、周辅国、王辅生、严辅中、苏蕊娥、李夕岚、康盛富、和盛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招收培养了4期学生,共150余人。 三意社的风格是“慷慨激昂,响遏行云”。演出的剧目多为“江湖”传统戏。如《黄河阵》《八件衣》《红梅阁》《三休樊梨花》《玉虎坠》《对银杯》《回荆州》《葫芦峪》《状元媒》《大报仇》《铡丁勇》《铁公鸡》和折子戏《激友》《打柴劝弟》《扑池送亲》《送女》《杀狗》《撑船》等。民国19年(1930)李逸僧、封至模、袁多寿、袁允中等剧作家、导演进入三意社,编导了《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家庭痛史》《刁奴传》《娄昭君》《玉堂春》《十五贯》《蒋干盗书》《葫芦峪》等一批新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社在西安率先演出了《白毛女》《罗汉钱》《小女婿》等革命现代戏。1952年,社长苏育民以秦腔折子戏《打柴劝弟》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并在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演出。1953年,该社部分演员参加陕西省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60年,该社苏育民、周辅国、肖玉玲等参加了秦腔戏曲片《火焰驹》的拍摄演出。70余年来,该社共培训演员四五百人,其中不少成为骨干力量。 (四)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1938年7月4日在延安成立,隶属陕甘宁边区党委和边区文委,柯仲平任团长,刘克礼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主任,墨遗萍任教务主任,李丽莲、马可、庄英、安波相继任音乐教员,刘白羽、杨超、柳青、草明等先后任文化教员,老演员胡万胜任武功教练。拥有马健翎、张季纯、墨遗萍、黄俊耀、尚伯康等剧作家。民众剧团成立后,毛泽东赠给剧团300元(边币),周恩来、博古各赠100元,贺龙捐赠20元法币和一批战利品,李富春赠送一部小型电影机,柯仲平将《边区自卫军》的稿费作为剧团的活动经费。 民众剧团坚持深入工农兵群众,演革命现代戏。先后排演了马健翎创作的秦腔现代戏《一条路》《好男儿》《查路条》《拿台刘》《中国魂》《三岔口》《抓破脸》《两块钱》《近视眼张三》《血泪仇》《两兄弟》《保卫和平》《穷人恨》,张季纯创编的《回关东》《鬼脸》,尚伯康创编的秦腔《八千马》,杨醉乡创编的秦腔《崔福才转变》,黄俊耀创编的秦腔《陆进宝的灾难》《阎王寨》,钟纪明创编的秦腔《官逼民反》《三勇士》《放下你的包袱》,张云创编的《瑜兰姑娘》以及《张丕模锄奸》《赵富贵自新》《吴牛回家》《党世鸿运盐》《三妯娌》《回到祖国来》等现代剧。 1939年春天,民众剧团从延安出发,经过延川、瓦窑堡、子长、延长、定边、盐池、安塞、保安(志丹)近10个县镇,行程2500余里,巡回演出,长达半年时间。1940年1月第二次巡回到关中、陇东、三边各县,12月始回延安,受到中央领导的赞扬和鼓励。1943年3月与关中秦腔职业班裕民社(原景存社)合并,开始规范化训练,排演了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戏《鱼腹山》《顾大嫂》《徐州革命》《游龟山》《空城计》《四进士》《镇台念书》《鞭打督邮》等。1944年10月,以《血泪仇》等戏参加了边区文教大会,全团荣获特等模范奖旗,马健翎获特等模范和“人民群众艺术家”称号。西北文委总结该团经验,向全边区推广,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观看该团演出。毛泽东看了该团演出的《中国拳头》后,题写了“简单、明了、动人”六个大字给予赞扬,并建议马健翎将话剧《国魂》改名《中国魂》,用秦腔演出。王震、彭德怀看了《血泪仇》《穷人恨》后,给剧团写信鼓励和赞扬。1947年初,为了适应解放战争需要,剧团分为两个队,一队由主力演职人员组成,改编为西北野战军前总政治部宣传队,开往前线;二队由是年1月招收的胡正有、马蓝鱼、李应真、隗保顺等50余名新学员组成,由马健翎带队,开往大后方——山西兴县麻圪塔,进行训练。1949年6月,一队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部队西进兰州,更名野政文工团,后与联政宣传队合并更名西野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编为兰州战斗文工团。二队于1949年10月调到西安,1950年初命名为西北民众剧团,1952年5月编为西北戏曲研究院秦腔实验剧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