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宗教舞蹈 陕西佳县白云山道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时组织的“舞赦施”活动是由白云山道士主持,广大群众参加的一种大型祭祀活动。其中包括薰坛、起经、出幡、祝厨、上表、放赦、扬幡、观灯、行香、上供、拜签、转九曲、放大施食等议程。其中以道士的行礼、诵经、祭祀、行香等祀仪为主,有舞、有唱、有道教音乐演奏,同时,仪式还大量地吸收了民间舞蹈、美术、音乐、杂耍、纸扎工艺等形式和内容,具有道教的祭祀色彩。转九曲既是春节期间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也成为道教“舞赦施”礼仪中的高潮。 蓝田县水陆庵每年正月二十三庙会上的“跑佛”,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们一种具有舞蹈性的活动。子夜过后,无数妇女手中捧一支香,围拢起无数小圈,口唱佛曲,在场中不停地碎步小跑绕“8”字,场里人跑累了,再换上几个妇女继续跑转,直至天明结束。如此,连续跑转三个晚上。所唱佛曲,大都是当地的民歌小调,唱词多系“王祥卧冰”等故事。近几年,水陆庵庙会声势较大,有时达数万人。 陕南的羊皮鼓、榆林喜神的甩大辫,陕北的三山刀、厉鬼,长武的醮师分灯、羊皮扇鼓(即旋鼓)、做道场、跑莲花碗,安康的跳外场子、打丧鼓,南郑的跑桥,西乡的莲花碗、放河灯、禳星、斩旱魃,丹凤的转坛,宁强的穿花、羊角舞,关中的耍马角,洛南的跑莲花碗等,大都属民间巫事和丧葬活动中祭奠亡灵的一种礼仪,也属宗教舞蹈的范畴。 关中流行的血故事,也是一种罕见的社火形式。血故事以造型为主,运用各种幻术、魔术手法,以特制的道具刀、斧、剑、枪、铡、镢、锯、剪等各种兵刃和猪血、猪肠等实物,表现血淋淋的杀戮场面。据说这是原始部落“杀生祭”习俗的遗痕。 陕西民间舞蹈和社火中表现对火的祭祀和崇敬的内容很多,陕北的火塔塔、火判、舞火棍、跨火,关中的火流星以及各种舞灯的节目,都有祭祀含义。至今,正月十五前舅家给外甥送灯笼的习俗,也都是远古氏族部落送火种风俗的延续。 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佛、道、儒对陕西民间舞蹈和社火的影响十分明显。如陕北秧歌中穿五彩衣、捧五色米、拿五色绸,构图方圆对称以及扎四门、拜五方,甚至很多动作名称都和祭祀有关,如“猴子拜观音”“仙女献桃”“八仙过海”“指天画地”等,使民间舞蹈和社火具有鲜明的祭祀内容与民俗特征。 四 民间歌舞 载歌载舞是民间舞蹈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俗谓边唱边舞。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韩城秧歌,渭华秧歌,商洛花鼓,安康小场子,汉中端公戏,西乡地围子,旬阳跑场花鼓,汉阴地蹦子,陕北二人台、对子秧歌、三才板,宝鸡笑谈,宁强阳平的二人场子,西安的秧歌底子,户县的跳缘歌等,皆是一旦一丑(最多有三个角色)登场表演,未形成严格的表演程式,多以当地的山歌、民歌、小调演唱。一戏一曲,一曲到底,没有弦乐伴奏,只用锣鼓烘托情绪或进行间奏。有较完整的舞段。以戏剧性表演为主,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矛盾,但都比较简单,没有大的本戏。常演的剧目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爱情故事,如《柳二姐赶会》《夫妻观灯》《自本熬活》《赶船》《站花墙》《钉缸》《花园相会》《老换少》《卖绒线》《卖杂货》《小喜接妹》《姑嫂挑菜》《十里墩》《连城拜年》等。其中商洛花鼓已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民间地摊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个新的地方剧种。陕北二人台亦成为地方小戏。 民间小歌舞和对对戏具有宋元杂剧的一些特征。陕西合阳县邢家庄的跳戏,是陕西省流传较久的一种古老戏曲形式。跳戏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上台跳”,类似舞台演出;一是“广场跳”(又称“哑巴跳”),属群众性的自娱广场活动。“上台跳”演出的剧目有《收红孩》《火焰山》以及三国、水浒和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以舞蹈表演为主。舞蹈动作共有十八式,分为“单人式”“二女争功式”“三义式”“乾坤式”“拉马式”“四路诸侯式”“五点梅花式”“罗汉式”“猴王式”“低走式”“花枪弄舞式,,“搜船式”“扁担式”“判官式”“下四角式”“虎叉式”“刑犯式”“登云式”。根据剧情内容和角色性格,将“十八式”进行不同的组合和安排,形成不同的舞段。男角(武角)上场均用“上势”,并吸收民间拳术中的一些动作,类似古典戏曲中“起霸”的程式;文角上场用“踩场”,亦称“踩四角”;女角(旦角)上场用“平势”和“凹势”,具有优美、抒情的格调。“哑吧跳”即广场表演,有时有近百人参加,动作粗犷,风格古朴。 小场是流传在安康等地的一种民间小歌舞形式。以演唱花鼓调为主,也唱七岔、八岔或当地民歌、山歌、小调。由一旦一丑在方桌上表演,常演剧目系民间生活与爱情故事,如《大反情》《小反情》《要嫁妆》《吴三宝游春》《西楼记》,以及《十条毛巾》《五更》《长工苦》《十对花》等小歌舞和小演唱。著名丑角艺人李志连(1904—1987年)表演时手中玩的草帽圈更是一绝,有“魔术大师”之称。他可在边唱边舞的一瞬间连续变幻草帽圈达30多种样式,其中有元帅帽、牛牴角、双喇叭、观音帽等。 洋县流传的地社火,淳化、旬邑流传的地故事,千阳流传的地台社火等都属于一种舞蹈小品。通过一定的情节与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常演节目有《拉蛾》(即扑蝴蝶)、《花换布》《大婆娘点豆》《打枣》《逛会》《捉蛐蛐》《追女》,以及传统戏曲中的折子戏《千里送京娘》《保皇娘》《青石嫂》等,当地群众称为“哑巴戏”,是陕西省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