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陕西省广大舞蹈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继续向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学习,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积极发展陕西舞蹈事业。1955年,双人舞《送荷包》、独舞《剑舞》等曾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法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演出。1957年,全国歌舞会演,陕西省演出了《花儿与少年》《延安新春》《陕北组舞》《懒婆娘抢场》《送荷包》等节目。20世纪50年代末期创作的《老两口比干劲》《汉江号子》《背矿员》,60年代初创作的舞剧《秦岭游击队》《喜开镰》《女社员》《风雷颂》等,又使舞蹈在民族、民间艺术基础上,突出了时代气息。特别是组歌舞《边区生产歌》对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舞蹈创作处于萧条、冷落状态。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陕西舞蹈创作出现了一个以乐舞和舞剧为主体的新格局。陕西省歌舞剧院相继创作出舞剧《长相思》《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1984年《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获陕西省文联开拓一等奖,并相继出国交流演出。嗣后,该院古典艺术团又创作了乐舞《唐都风情》,获陕西省第一届艺术节银奖。 西安歌舞剧院创作了古典历史舞剧《秦俑魂》和《长恨歌》,宝鸡市歌舞团创作了古典神话舞剧《萧史弄玉》,陕西省歌舞剧院舞蹈演员训练班创作演出了舞剧《高粱情》、古典艺术团推出了舞诗《山河祭》,均在求新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1981年涌现出《突围前夜》《戏装素裹》《情深意长》《通讯员》《草帽圈》,以及《走西口》《母亲》《送行歌》和《梦归》等,榆林民间艺术团、延安歌舞团也创作了《三山刀》《陕北大秧歌》《女孩担水》《寸跷》《延安老秧歌》《莲鼓舞》《洛川蹩鼓》等,其中,《相亲》《跑红灯》荣获1984年省文联颁发的“开拓三等奖”。在陕西省第一届艺术节荣获创作奖的还有《昭陵六骏》《曲江饮觞》《灞柳飞春》等。近几年,省歌舞团的《黄土舞诗》、延安的《黄土情风》、榆林的《古风土雨》等,在民间舞蹈和表现时代主旋律方面均有所创新。 一 专业队伍 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没有专业歌舞院团。1949年西北文艺工作团(西工团)进西安之后,招收了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组建起舞蹈队,成为陕西省第一支舞蹈专业队伍。此后,汉中红星文工团、延安文工团也陆续建立歌舞队。西北艺术学校成立了以康巴尔汗为首的民族舞蹈系,为西北各少数民族培养了一批舞蹈干部。当时驻陕部队的一些文工团,如兰州军区空军文工团、陕西省军区文工团、驻陕公安部队宣传队、建筑第三师宣传队、建筑第四师宣传队和西北党校文工室、省总工会工人文工团等,也都建立起规模不等的舞蹈队、舞蹈组,开展舞蹈创作和演出。 1953年后,原西北文艺工作团改为西北人民歌舞剧团,后又改为西安人民歌舞剧团。1960年建立起陕西舞蹈学校,1962年合并于省文化干部学校,1963年又将西安人民歌舞剧团、陕西省乐团、延安歌舞团、省文艺干部学校舞蹈班合并建立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市文艺训练班也于20世纪60年代初改为西安儿童剧团,后又改为西安歌舞剧院。宝鸡市于1961年成立舞蹈队。70年代初铜川市、咸阳地区、宝鸡市也相继成立过歌舞团。1984年榆林地区成立了民间艺术团。1987年西安市艺术学校、1990年陕西省艺术学校均设立了舞蹈班。全省各地市艺术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也陆续配备了专业舞蹈辅导干部。全省目前有专业舞蹈干部700余人(其中包括群众文化系统舞蹈干部近百人)。 1980年9月18日,中国舞蹈家协会陕西分会成立,主席王文。1989年4月18日召开陕西省舞协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李开方当选为主席。全省现有会员近400人,其中全国会员约110人。 二 舞蹈创作 建国以来,陕西省舞蹈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坚持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坚定地走民族民间的道路。1950年,西北文艺工作团组织采风小组赴新疆、青海搜集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歌舞,创编了《铁环舞》《藏民舞》。还赴陕北、陕南各地收集民间舞蹈素材和资料,1956年创作的《花儿与少年》《延安新春》《陕北组舞》《懒婆娘抢场》《送荷包》《猎熊舞》《海蚌与鹭鸶》《老两口比干劲》《背矿员》《汉江号子》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作的《边区生产歌》《女社员》《喜开镰》《风雷颂》等舞蹈在全国享有盛誉。 1980年后,陕西省出现了乐舞与舞剧创作热潮。舞剧《长相思》《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相继出现,接着又创作了神话舞剧《海螺姑娘》、古典舞剧《秦俑魂》《长恨歌》、神话舞剧《萧史弄玉》、乐舞《唐都风情》,以及反映现实题材的舞剧《高粱情》、舞诗《山河祭》、乐舞《丝路长虹》。延安、榆林、陕歌相继创作《突围前夜》《草帽圈》《走西口》《送行歌》《通讯员》《情深意长》《梦归》《母亲》《延安老秧歌》《跑灯红》《相亲》《陕北大秧歌》《三山刀》《寸跷》《女孩担水》、歌舞剧《兰花花》,以及《黄土舞诗》《黄土轻风》《古风土雨》等民间舞蹈。 1980年,全国举办第一届舞蹈比赛,陕西省创作的独舞《奔驰》、双人舞《贵妃之死》、三人舞《春风桃李》等,荣获演出奖、演员奖和服装设计奖。《安塞腰鼓》在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大奖。《花儿与少年》参加亚运会闭幕式文艺表演。 1982年,陕西省文化厅、舞协陕西分会、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编辑办公室。经过八年多的工作,完成了对全省民间舞蹈的普查、收集、录像和编撰任务,摸清了全省350多种民间舞蹈的分布、流传和历史沿革,完成了120余万字的集成卷初稿编撰工作和绘制近2000幅插图任务,并完成民舞录像约100小时,编辑《民舞集成》录像专题片八辑。目前一支以《民舞集成》编辑为骨干的研究队伍基本形成,他们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成为陕西省建国后第一部关于民间舞蹈的科研成果。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