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木偶 《列子·汤问》载:周穆王(前947—前928)西巡狩,越昆仑,下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指中原),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俗人也,巧大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解倡者以示王,皆草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肢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兴者,合会复如初见。足见周穆王时代木偶之流传状况,及偃师表演技巧之高超。 西汉时,木偶除广泛用于“丧家之乐”和“宾婚嘉会”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木偶还曾用于战争: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祖用陈平奇计在城楼装配许多貌若仙女的木偶人,使心怀妒意的匈奴单于冒顿之妻阏氏恐其夫破城后贪恋女色,唆使丈夫解除对平城的包围,使高祖得以脱险,“后乐家翻为戏”。 汉桓宽著《盐铁论》载:“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出胡妲。”唐锑追人,指用木、泥、纸做成小人,进行爬高竿的游戏。奇出胡妲,指鱼龙变化与旦角演戏之类。汉班昭在《续汉书·五行志》中云:“时京师宾婚宴会皆傀儡。” 魏明帝(227—239)时,扶风人马钧,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像,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出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巧百端。此为水傀儡。 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说:“宋岳珂《桯史》云:‘秦始皇(前246—前210)作曼延、鱼龙、水戏’。” 唐代杜宝撰《大业拾遗》载:隋炀帝以三月上巳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扮神龟负八卦出河援伏羲、吕望钓磻溪、刘备乘马过檀溪、周处斩蛟、秋胡妻赴水、巨灵开山等,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磐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凡作杂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又间以技航,航长一尺,阔六尺。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蹈、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雕装奇妙,周旋曲江。同以水机使之。 唐以后,国都东移,陕西水傀儡史载甚少。明代水傀儡戏相当发达,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载:“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内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宽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凳支起。又用沙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皆在围屏之内自屏下游移动转。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圣驾升座向南,则钟鼓司官在围屏之南,将节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替傀儡登答赞导喝彩,或 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唯暑天白昼作之。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幔,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监也。乍观之似可喜,如频作之亦觉繁费无味。”详尽说明了水傀儡表演设施及完整过程,读之有如亲临其境。 隋唐之交,诗人王梵志看罢关中悬丝傀儡,写诗抒发他的特殊感触:“造化成为我,如人弄郭秃;魂魄似绳子,形骸若柳木;掣取细腰肢,似提树响风;揽之不可见,抽牵动眉目;绳子若断去,即是干柳木!” 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第206号墓(初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批绢衣木俑(高约5厘米),木雕头部彩绘面貌,胸部用木条直接在颈下胶合,用纸捻成臂膀,外着锦绢衫裙。既便于表现各种舞蹈动作,又衣着真实,宛若真人。特别是与这些木偶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木构建筑模型的残件,木柱、斗拱、回廊等,这可能是木偶戏的布景或舞台。上述殉葬品是张雄的儿子张怀寂为其母送葬制作的。张怀寂9岁随高昌王麹智盛进京,在长安接受教育,成长起来。他主持制作的明器,完全按照中原制度,且在技艺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七个男绢衣木偶各具滑稽表情,说明初唐演出的傀儡戏仍以滑稽角色占主要地位,演出时不止一个“郭公”,而是成组的滑稽演员。17个绢衣彩绘女俑,具有不同的装饰打扮,不同的俯仰转侧情态,有的还是女扮男装,当时男女倡优尚不同台演出。中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在战乱中奔波大半生的蒲人卢纶,看了悬丝傀儡。写诗道:“洛下渠头百奔新,满筵歌笑独伤春,何须更弄郤翁伯,即我此身如此人。”可见当时的提线木偶,不仅演歌舞,而且能演故事。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海州进一匠,造十二辰车,以火作动力,表演偶戏,称火傀儡。唐玄宗(712—755)时,散乐有窟磊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天宝(742)之后,送葬时表演木偶戏。唐大历年间(772左右),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脩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刘邦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唐京兆(今西安市)人杜佑,德宗、宪宗两任宰相(780—820),他尤爱傀儡,曾给刘禹锡说:“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驷,著一粗布蓝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后果行其志。杜佑著《通典》卷一四六《乐》中记述唐代《窟磊子》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等戏”,且“闾市盛行”。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林滋作《木人赋——以周穆王时有进斯戏为韵》,“低回而气岸方肃,伫立而衣裙屡振,秾华不改,对桃李而自逞芳颜,朽质莫侵,指蒲柳而钜骜衰鬓。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机关以中动……超诸百戏。”记述的是杖头木偶。 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记代宗至懿宗十朝之事(762—874),内称:“飞龙卫士韩志和,本倭国人也。善雕木,作鸾鹤鸥鹊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并可“凌云奋飞,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兼刻木为飞雀飞龙……龙床”等。 北宋中叶长安张载笔下所记的悬丝傀儡,实属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木偶戏。今陕西合阳线偶仍保留一些隋唐时的制作方法与形象特征,如宽额广颐,浑厚丰满,面部特征与隋唐间的寺观造像及壁画人物几无二致。尤其是女偶的修眉、朱唇、额头点彩等,都显示了唐人的风尚。 唐宋以后,傀儡戏的动作情节更为丰富,动作也更加灵巧。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讲史、杂剧、崖词之类,都成为演傀儡的内容。民间滑稽故事更是常演的内容。 宋代傀儡,承唐而来,其内容更为丰富。宋人《都城记胜》有弄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之术。宋之肉傀儡大影戏逐渐解放,去驾驶之人而动作归于一,去赞导之人而语言归于一,值机会之来,以新词代旧声,则为戏文与杂剧。 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第二本长安“诸杂社火”第六折《村姑演说》中写道:提线木偶“[七弟兄]……爷爷好笑哩,一个人儿将几扇门儿,做一个小小的人家儿;一片细帛儿,妆着一个人,线儿提高木头雕的小人儿。[梅花酒]那得他唤做甚傀儡,黑墨线儿提着红白粉儿,妆着人样的东西。”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朱樉笃爱戏曲,在西安城内另筑王城,设教坊,演戏作乐,并把秦地民间戏班(包括木偶戏)选入宫廷。明人张联珠在《后土庙重修碑记》中说:“从西汉历两晋、六朝及唐宋元明……夜戏不断”,“秦属各州、府、县、镇,农历正月初九至腊月十五,共二百二十五会。每会演戏三天三夜,多则达两月余。”明人杨仪说:“邑民有会即有市”,“有会必演戏”。“三五家之村……舞傀儡,延影戏。”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陕西户县人王九思(1468—1551)被削职为民后,作《南曲次韵·傍妆台》百首,称78岁的他“闲来赶会牛王社”,观“俳优阵,傀儡坊,癫狂人又笑人癫狂”。可见当时关中庙会演傀儡戏之盛。合阳县城东20公里的莘里村,有一座过台小戏楼,上嵌有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刻的小石碑,碑文中有“每值春秋圣节,献演小戏,以荅慈庥”的记载。这里的小戏即提线木偶戏。 明末清初,合阳北山发生了一次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合阳县举人李灌对起义极为赞赏,他写了一本提线木偶戏《黑山记》,清康熙十五年(1676)李灌去世,他曾作剧本30余种,并对合阳线偶戏的唱腔、造型、脸谱、服饰、提线技巧等进行过许多改革。《临潼县志》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临潼县傀儡、悬丝、灯影、巧线等戏演出不辍。乾隆、嘉庆年间,线戏班随商帮到扬州、苏州演出,同治、光绪年间又多次上北京演出。光绪年间,合阳有70多个线戏班社,演出范围除大荔、韩城、澄城、白水、富平、三原外,北至延安、榆林,南至华阴、华州,西至西安、泾阳、宝鸡,甘肃庆阳,东至潼关,以至山西芮城、河南灵宝等地。当时,提线戏名艺人“六八儿”(王汉武)、“十三娃”(王孝前)、“狼咬儿”(李银选)、“润润子”(王玉润)、“一窝鳖”(马东训)等,誉满关中,显名外地。群众习惯上把拥有说戏的、搭戏的、提线的、拉弦的戏班称为“四绝班”。清末民初受到群众称赞的合阳“四绝班”有坊镇东庄子颜喜牢(艺名“红眼娃”)班,北黑池的王玉润班等。 清代中叶,合阳提线木偶戏激越奔放的风格逐渐变为雍容典雅和热烈浓艳,表演上斯文淡远与蕴藉轻俏并行。上演的剧目多是乐观向上、充满喜剧情趣的“三箱二楼”、《金琬钗》等,群众称之为“斯文派”。又因这一派的活动中心在县东南的黑池镇,故又称之为“南派”,这一派的奠基人是杜进虎。较“斯文派”稍迟出现的“花绿派”,其代表人物是东清善村(俗称东庄子)的颜喜牢(绰号“红眼娃”),他的唱腔热烈爽朗,声情并茂,豪放激越,与斯文派形成鲜明对比,群众称之为“北派”。颜喜牢的演唱风格后来由雷镇南、王云亭、李银选等继承,在民国时期仍是合阳提线木偶戏的主要流派。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