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长安,杂技已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宋岳珂《桯史》讲:汉琥时曾作“幻眼、走索、寻橦、舞枪、弄碗……”古代舞和戏几乎没有区别,其前身是角抵戏。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秦汉间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角抵亦作角觝。秦称角觝、觳抵,宋元时称相扑或争交。汉时泛称各种乐舞、杂技为角抵戏,也通称百戏,包括杂技、幻术、舞蹈、音乐、驯兽、武术表演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六国的表演技艺都集中到咸阳,秦二世日夜沉醉其中,司马迁说他“方作角抵优俳之观”。直到唐宋以后,出现了“杂技”一词,角抵才成了专门摔跤的代名词。 唐代以后,由于动乱和帝都东移,杂技艺术由宫廷传入民间。至今,陕西合阳民间社火中的《陕老杆》、富平县的《变马》《狮子舞》等都具有杂技特色。从周至县的民间舞蹈《牛斗虎》由人扮演的牛形、虎形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古代的“乔装动物戏”和“熊虎升而拿攫”的气势。 魔术,古代宫廷称幻术,民间称戏法。汉代的角抵,也包括幻术表演。《汉书·西域传》即有“曼延鱼龙”的描写;张衡的《西京赋》也写了“海鳞变而成龙”,即“鱼龙曼延”。汉武帝时,从西域传来幻术。《履园丛话》载:“自昔秦王汉武,皆慕神仙,求长生之术。”《博物志》说“汉武帝好仙道”,信方士之言。幻术与方士的结合,更增加了幻术的神秘色彩,甚至衍化成迷信活动。 全国解放前,民生凋敝,杂技艺人流散民间,曾有少数民间杂技团体在陕西境内流动演出或“撂地”卖艺,致使这一技艺几近败落、消亡。 1941年4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延安,成立了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杂技艺术团体——延安业余杂技团,团长王地子,副团长宗池,教练张金魁。这支队伍经过几次组织整顿,先后称延安杂技团、西北文艺工作团杂技队、西北儿童剧团,1949年8月进入西安,1951年成立了由张金魁任团长的西北马戏团,1952年解散。1957年冬,陕西省文化局接收了化一魔术杂技团,于1958年2月成立了由周化一任团长、张金魁任副团长的陕西省魔术杂技团。1960年10月接收了凤翔、西乡两县的杂技团,仍名陕西省魔术杂技团,1965年10月更名为陕西省杂技艺术团。 陕西省杂技艺术团由初成立时的62人发展为160余人,上演的杂技、魔术、滑稽节目70余个,曾4次奉调北京演出,并在省内多次获奖。还为加纳培训国家杂技团演员,承担澳大利亚拍摄中国杂技电影的部分任务,接待来访国家元首、贵宾,出访欧、美、亚、非20多个国家。从建国初期到六七十年代,一些县市相继接收和成立了一批公办和民间杂技团,比较活跃的有岐山、蓝田、西乡、渭南、华县、兴平等杂技团,他们长年深入农村、山区为群众演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