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刻石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与一般碑刻不同,是直接在山崖绝壁上刻字,大都气势恢弘,具有书法作品的美感和特定的文史资料价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陕西关中西岳华山摩崖刻石、陕南褒斜道石门摩崖刻石和陕北红石峡摩崖刻石,三点一线,遥相呼应,构成陕西一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 褒斜道石门摩崖刻石 褒斜道是依山凿壁架筑成的栈道,全长250余公里,穿越七盘山,南出褒谷口,其间有石门,它是古人采用火焚水激之法开凿的世界上最早的穿山隧道,地处汉中盆地西北,距汉中20余公里。褒斜道开凿,始于东汉永平六年(63),永平九年(66)完成。它的开通便利了由中原到西南的交通,缩短了入蜀的距离。自汉魏至明清,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途经石门,皆属文咏怀,并刻之于山崖石壁之上,遂形成数以百计的摩崖刻石。这些刻字书法艺术价值及历史文献价值甚高,千百年来,备受珍视。这些题咏石刻,成为后人学习书法艺术的范本。从北魏郦道元到宋代欧阳修、赵明诚,及至近代多有著录和论述,最终形成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褒斜道石门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 亦称《大开通》,刻于汉永平九年(66)。布局为一不规则四边形,上沿宽272厘米,下沿宽276厘米,通高142厘米。隶书,16行,首行8字,末尾几行11字。书法简古方劲,没有波势,天真质朴,大气凛然。年深日久字迹被苔藓掩盖,人莫知之。南宋绍熙五年(1194)为南郑县令晏袤发现,后600余年又被苔藓所封。清乾隆间,陕西巡抚毕沅复访而得,遂有拓本传世。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亦称《石门颂》,刻于汉建和二年(148),隶书,上下沿宽205厘米,高261厘米。文为汉中太守王升为司隶校尉杨孟文数奏朝廷修复褒斜栈道有功所撰的颂词。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开张,笔力遵劲,意态飘逸。风格奇纵恣肆,影响甚大,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 刻于汉永寿元年(155)。通高70厘米,上下沿各宽40、43厘米,隶书。字迹多漫漶,结体较方整,隶法古拙质朴。 《杨淮、杨弼表记》 亦称《杨淮表记》,刻于汉熹平二年(173)。通高261厘米,上下沿各宽30、35厘米。杨淮、杨弼为《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熹平二年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记,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记》。 其书风雄古奇逸,与《石门颂》相类,浑厚不及而疏宕过之。 《石门》汉隶 高98厘米,宽48厘米。“石门”二字为汉隶大字,笔势圆浑古厚。原刻于石门北口西壁。 《玉盆》汉隶 高61厘米,宽103厘米。“玉盆”二字为隶书大字,原刻在石门南约1500米河中巨石上,靠近褒河东岸。“玉盆”二字旁有南宋庆元二年(1196)及绍定已丑(1228)题名款识。 《石虎》汉隶 高100厘米,宽50厘米。隶书“石虎”二字刻于石门对面稍南褒河东岸石虎峰下,旁有小款隶书“郑子真书”。“石虎”二字工稳厚拙,是否出自西汉隐士郑朴手笔,尚待论定。 《衮雪》汉隶 高72厘米,宽105厘米,横幅。“衮雪”二字隶书刻于石门南18米河中巨石上,款署“魏王”,即出自曹操手笔。据说,曹操曾驻兵石门附近,看到褒河水流冲击石块,水花飞溅如雪,故谓之“衮雪”,雄浑有力,笔势灵动。后人有诗颂之:“滚滚飞雪涛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李苞通阁道题名》 亦称《荡寇将军李苞题名》。高36厘米,宽24厘米,刻于魏景元四年(263)。现存遗文两行,可辨者16字:“□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隶书,较率意稚拙,有自然天真之趣,不强化波挑笔势。此外,褒城石门南侧山崖间还有一复刻《李苞通阁道题名》,共3行、38字。其旁刻《潘宗伯、韩仲元造阁桥题名》,均为隶书,书风及笔势相同,似出一人手笔,所刻时间为晋泰始六年(270)。此刻仅有拓本传世,原刻石已佚。复刻与原刻时间相近,书风雷同,其率意天真,似出自民间匠人之手。 《石门铭》 通高184厘米,上下沿各宽220厘米、221厘米。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王远楷书,洛阳武阿仁凿字。北魏刻石署其书者、凿刻者姓名之刻石较为罕见,此石破例。《石门铭》书法对近现代书坛产生过巨大影响,康有为、于右任皆曾临习《石门铭》。《石门铭》在奔放开张的气势中流露出秀逸的气韵。康有为论之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非无常所能牢笼也。”于右任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其文词句佳妙,述及羊祉、贾三德奉诏重新修通并拓宽褒斜通阁之事。 《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 高268厘米,宽235厘米。刻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晏袤隶书。据载,原文762字,今存487字,残2字。晏袤,山东临淄人,南宋绍熙至庆元(1190—1200)间任南郑县令,有政绩,甚好古。十三品中三种南宋刻石、撰文及书法俱出其手。晏袤隶书多有古意,深得汉人精髓,在唐宋书家中较为罕见。 《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 高145厘米,宽107厘米。晏袤书,有楷有隶,刻于庆元元年(1195)。正文两段,前段楷书,后段隶书。晏袤隶书释文部分见于著录者共319字,今存275字。隶书较规整,与《晏袤释鄐 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相类似,古意淳厚。 《山河堰落成记》 高226厘米,上下沿各宽501厘米、506厘米。晏袤书,隶书,刻于绍熙五年(1194),在十三品中篇幅最大, 共16行,行9字,开头二字残,也是晏袤书写的三篇中字迹最大的一篇。书风殊于其他两篇,极尽性情,舒展豪放。通篇137字,无一败笔,腕力雄强,其结字技巧体现了晏袤隶书的深厚修养。清人欧阳辅《集古求真》称:“宋人隶书当以晏袤为第一。”晏袤的《山河堰落成记》,充分体现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时代特征,独辟蹊径于隶书领域。 上述石门十三品现已不在原来的山崖壁石上,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兴修水利,决定在汉中褒谷兴建石门大坝,拦截褒水灌溉、发电,从1969年到1971年,将其凿下,搬藏于汉中市博物馆。 《郙阁颂》 在略阳县嘉陵江畔。《略阳县志》载:“县西有崖临江,高数十丈,俗名‘白崖’,水溢则上下不通,李翕凿石架木,建阁以济行人。”汉建宁五年(172)修阁建桥完工,遂勒石制颂。仇靖撰文,仇绋隶书。高251厘米,宽182厘米,19行,行27字,隶额“析里桥郙阁颂”。书风较特殊,结体宽博方整,行密格满、势圆体方,筋骨丰盈。康有为见其章法与颜真卿书碑章法相似,故推断颜真卿学《郙阁颂》。此说尚待论定。《郙阁颂》在汉隶中风格独特。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