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学术活动 中国画研究进修班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劫难,长安画派的几位主将相继去世,长安画坛面临新老交替的严峻形势。出于振兴长安画坛的考虑,中国画研究进修班于1982年3月 —5月在陕西国画院举办。学员来自陕西国画院、西安美术学院和全省各地,大都是中青年画家,一律免费听课。方济众从全国各地请来一大批知名画家、篆刻家、大学教授给学员讲课,其中有蔡若虹、吴冠中、崔子范、张仃、黄胄、陆俨少、程十发、周韶华、程千帆以及西安地区的何海霞、康师尧、李梓盛、何正璜、王子武、刘文西、张邯、陈嘉咏、霍松林、马家骏等。研修班由方济众主持并经常演讲示范,研修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陕西省中国画的中坚力量。 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研讨会 1986年6月,陕西国画院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画研究院、美协陕西分会联合举办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会,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学者和画家应邀出席,其中有刘勃舒、刘骁纯、郎绍君、赵立中、翟墨、夏硕奇、张仁之、 丁羲元、卢辅圣、贾方洲、潘公凯、谷文达、彭德等33人。陕西省及陕西国画院的美术家57人参加讨论会。大会收到论文37篇。会议期间在西安举办了“黄秋园作品展”和“谷文达画展”。 中国意象艺术研究 由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孙宜生提出并主持的艺术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的观察,并将其与西方艺术的具象和抽象两个系统进行比较,界定中国传统艺术属于意象原系统。其研究目的在于同西方具象、抽象艺术的交汇中,使意象原系统的神秘性向明晰有序转化;在与西方艺术文化优势互补中重构系统意象论。1982年开始发表系列论文,引起艺术界关注。1988年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认为:“该研究课题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理论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突破性研究,从意象的角度抓住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核心。”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五 创作活动及作品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群雕(部分) 1976年下半年,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指挥部抽调全国有关省市108位雕塑工作者,完成纪念堂室外大型群雕,陕西省组成“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组”,由陈启南、马改户、张叔瀛、王天任、刘逢刚赴京,进行群雕创作设计。1977年6月15日翻制工作开始后,解千吉、谢大德等又赴京参加翻制工作。同年10月1日竣工。陈启南、马改户、张叔瀛、王天任、吴学让、牟运道六人被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指挥部评为先进生产者,并受到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的表彰奖励。 丝绸之路群雕 1974年由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马改户创作设计的“丝绸之路群雕”,位于古长安丝绸之路起点——今西安市大庆路西端街心花园当中。群雕取材于唐代商队西行图,其中6个人物、14头骆驼、2匹马、3条狗和1个古城城门。群雕全长50米,宽3米,高7米。采用陕西陇县产红花岗岩石料雕砌,由西安美术学院设计中心监制,陇县大理石公司粗加工组装,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刻制,从创作设计到放大制作历时三年,于1987年9月20日竣工。 《延安火炬》 作者蔡亮,现代油画作品,高164厘米,长375厘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9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落成,蔡亮应邀赴京参加革命历史画创作。他以延安军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为题材,以壮观的场面、欢腾的气氛、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歌颂延安军民高举火炬,欢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情景, 描绘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这一主题。《延安火炬》由北京、陕西等地人民美术出版社相继出版单幅画发行,全国性的报纸杂志多次登载并撰文介绍,并被收入大型画集《中国革命历史画选》《中国油画1700 —1985》《中国美术五十年》等画册。曾入选“中华文明五千年艺术展”,赴美国纽约及欧洲诸国展出。 《祖孙四代》 现代中国画,作者刘文西,创作于1963年,作品高117厘米,宽95厘米。作品意在通过一家四代人的形象塑造,来象征中国几代农民的命运,描绘出翻身做主人的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艺术风格简要概括,人物塑造有雕塑感。 《丝路风情》 长卷壁画,布质,丙烯颜料,长120米,高1.5米。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彭蠡、景昭、刘永杰、张立柱集体创作,历时一年半,于1987年1月完成。作品以中国传统的长卷构图,吸收了中国画、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等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风貌。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质奖。 六 美术论著及刊物 《中国雕塑艺术史》 王子云著,198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6开,45万字,图760幅,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字,下册为图版。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原始社会至南北朝的雕塑艺术,中编为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艺术,下编为元、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作者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坚持客观记载和审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艺术史和艺术家的角度第一次将民族雕塑系统地纳入艺术史领域,在注重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注重作品的艺术特征,文笔朴实、亲切、自然。所附图版为作者多方收集而得,其中有些图片资料为作者于解放前拍摄,后因动荡作品已毁,故图片资料极为珍贵。此书为第一部中国雕塑艺术史,是王子云先生的代表作,1989年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王子云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6开,60万字,图657幅。记述内容起自20世纪30年代作者赴欧求学,终至70年代初,成书于1989年。全书分为中国编和欧洲编,以考察时期的日记为基础,辅以回忆和追述,记载了作者一生中最主要的艺术考察活动。涉猎范围广阔,既是研究中外艺术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作者及同时期一些著名艺术家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千年古都西安》(图集) 邹宗绪主编。有中文本和英译本两种,均为8开本,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合作出版。中、英文修订本,为大16开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9章,515幅图,各章各图配以文字说明,浓缩了西安这座文化名城丰富的史料。1988年获香港政府最佳印制书籍奖,1990年获第二届美术读物黄河金牛奖二等奖,获首届(1980 —1990)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 《中国历代雕塑·秦始皇陵俑雕塑群》(图集) 由秦俑博物馆、秦俑坑考古队、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执行编辑邹宗绪、李惠、程征、张应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16开本,系全国计划出版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全集系列中的一部雕塑图集。图集从美术角度介绍秦兵马俑群这一重要历史文物的发现。作品的拍摄、图片的遴选以及图版的编排,从雕塑造型的角度展示这一古代艺术杰作。王子云、吴作人、刘开渠、王朝闻、叶浅予、王临乙、常任侠、傅天仇、何正璜、刘骁纯等著名美术家的相关撰文均收入本图集附录《美术家笔谈》部分。众多介绍秦俑的著述中,此图集独具风采。获首届(1980 —1990)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 《西方美术史》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徐风撰著。系统介绍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美术的发生、发展与衰 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其内容涵盖面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的后现代派。在论述美术现象的同时,结合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与哲学思潮对于美术流派、风格形成与变幻的关系和影响皆有涉及。该书32开本,54万字,插图700幅,被许多美术院校和高等院校美术系科选作教材。 《黄河彩陶》 程征、钱志强合著,江苏美术出版社和台北南天书局合作出 版,小8开本,彩色精印,精装。该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原始艺术的著作,也是比较全面系统介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大型画册。程征关于彩陶图画与方圆意识的论述,侧重透过分析引导彩陶图画形式“几何”倾向的心理基础,来探讨艺术图像的最初创造与人的自身要求相对应的规律。钱志强关于黄河彩陶与中国古代的符号文化的论述,侧重研究彩陶的符号功能和内涵。其中的600多幅彩图,都是作者在黄河流域考察中从各地珍藏的实物中选拍的。 《长安中国画坛论集》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组织的陕西当代中国画展组委会主持编辑出版,执行主编程征。是一本系统研究长安中国画坛艺术的理论文集,上、下两册。大32开本,分精装、平装本,收入文章160余篇,70余万字。上册论述长安画派及同时活跃于长安中国画画坛的10位老画家及其艺术特色;下册论述长安画派之后的20多位中青年画家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雍华》图文杂志 1946年12月1日创刊。月刊,赵望云为总编辑,黄胄任编辑。卷首语称:“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古代哲人把美与真与善等量齐观绝非偏见。我们既然爱好艺术,对于美的崇拜和追求自然要加人一等。借这小小的图文杂志,我们想在寂寞荒凉的古城里放出一点美的光焰来。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西北土地上产生的这个刊物能给中国艺坛上增添一点特异的色彩。”社址用房及刊印费用由贾若萍(大千肥皂厂经理)出资。郑伯奇写创刊词。刊物得到郑伯奇、徐悲鸿、张大千、姚雪垠、叶浅予、黄苗子等进步文学艺术家、画家的热情支持。内容为描写国内各地人文自然状况,兼有文艺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及改造中国绘画的理论文章。登出的美术作品有赵望云四川风土写生及西北少数民族写生,有介绍敦煌壁画的图文,有黄胄的黄泛区速写和叶浅予、赵望云所作的封面画等。 主要美术著作还有:《西北旅行画记》(赵望云著),1 943年7月,成都东方出版社出版。《西北少数民族写生》(赵望云著),新疆天山学会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