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曲艺在演进中出现的班社团队,有私家的,有业余的,也有研究机构和一批吹、拉、弹、说、唱、演兼具的艺人。 一 康海家班 康海家班,于明武宗、世宗时期(1506—1540)成立,康海任班主。明武宗时,他被罢官回武功沜东后,为排遣胸中怫郁,寄情音乐曲艺,咏歌舞蹈于泉石之间。他祖辈管理过皇家乐工,他受音乐熏陶,通晓音律,好弹三弦,成立了家庭班社。康海家班既演杂剧,又演散曲、小令等曲艺节目。有名的散曲集《沜东乐府》中许多作品都是他家班中演出过的节目。康海家班金菊、小斗、芙蓉、采莲等著名曲艺演员,经常在武功县境庙会和老西施巷演出曲子和杂剧,很受群众欢迎。康海去世后,家班解散,留下大小乐鼓300副。 二 王九思家班 王九思家班,成立于明正德六年(1511),王九思任班主。明武宗时,他被贬官归里,每与康海相聚沜东,演奏乐器、唱曲、饮酒,自比俳优。王九思出资延请名师,闭门三年学三弦、弹琵琶,继承宋代以来的“弹词“赚词”“诸宫调”,融合民间流行的小曲、小调,制乐度曲,每成一词一曲,必令家班歌伎演唱,自己以琵琶三弦伴奏,引吭高歌。王九思在《碧山续稿·序》中说:“一日,客有过予者,善为秦声,乃取而歌之,酒酣,予亦从而和之,其乐洋洋,手舞足蹈,忘其贫而老且朽矣。”他亲自参与创作。至今户县、周至、武功还流传着“王学士唱曲子”的故事。 王九思家班曲子演出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清曲坐唱,凡有亲朋好友来访时,即令家班演出以示欢迎;二是地摊演唱俗曲,凡有庙会,王九思则带家班以地摊形式演出民间俗曲。演出的曲目以他创作的散曲、小令、套数为主。其散曲有《碧山乐府》(上、下两卷)、《碧山新稿》《碧山续稿》各一卷,共有小令500首,散曲、套数100阕,还有《南曲次韵·傍妆台》小令100首。主要演员有玲珑、雪儿、山蛮、小环等。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王九思去世,卒年82岁。他的家班随之解体。
三 华阴曲子同乐会 华阴曲子同乐会,属业余演出团体,成立于清末,清末民初活动于西岳庙北10里的东栅村、西城子沿渭河一带。20世纪60年代初,三门峡库区拦水,村民迁往银川,同乐会也随之到银川,后返陕,村民中大部分又迁回渭南官路乡和凭信乡,同乐会也随之迁回。逢年过节,或喜庆宴会,同乐会必有演出,一直延续至今。艺人都是村中喜爱曲子的,相传已有五代。第一代冯光第、冯天宝,第二代冯文会、冯文奎、吴东子、吴忠孝、张启娃,第三代吴安民、吴廷章、冯文斌,第四代吴北海、吴志民、张育本、董进梨,第五代董淑兰、冯生华、董招映、吴占豪、吴成琪。演出曲目有《白玉兔》《大上吊》《铁脚坟》《狐狸缘》《四郎探母》《走雪》,同乐会以坐唱演出为主,也有搭台演出。 四 姜马道情会 姜马道情会,为民间班社。清乾隆初年(1736)成立于宝鸡县姜马村。第一代有姜长来、李德胜,第二代有马福勤、马刚刚,第三代有马福魁、马选,第四代有姜世英、姜福、马生福。该会至今活跃在民间,会长马定乾。 曲目有清乾隆年间手抄本《五果争先》《石佛衣》等10本,清光绪年间手抄本《装芦花》《收龟蛇二将》《八仙过海》《天官赐福》《三雁争强》等20多本,传统曲目《乌盆告状》《吕蒙正祭灶》《二堂拜寿》和表现民间生活的《王太来分家》《十妇人》《四季孝》等数十本。以坐唱和地摊形式演出,以赶庙会和婚嫁节庆曲目为主。建国后演出的曲目有《嫁妆镰刀》《小姑贤》《抗美援朝》《老两口学文化》等。
五 三皇会 三皇会,为洛南县静板书艺人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大约清末民初成立。“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三弦艺人为了纪念三皇,每年逢三月三或九月九,都要到三皇庵聚会纪念演出。一是说书,二是研究讨论三皇会艺风,三是议定一年一届的会长。所说书目曲目多以劝学、劝道、劝善为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三皇会的演出活动至20世纪40年代末停止,三皇会随之解体。
六 高维旺说书队 高维旺说书队,陕北说书组织。民国23年(1934)前后成立,盲人高维旺任队长。高于民国23年(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酷爱文艺,以说书形式在米脂等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说的除《五女兴唐传》《施公案》《金镯玉环记》等传统书目外,大部分为宣传革命、歌颂共产党的书目,如《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儿团圆》《土地革命好》等。民国24年(1935)9月,他在米脂县农村说书,被国民党密探发现逮捕,在狱中备受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从此说书队亦停止活动。
七 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 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专业说书组织,隶属陕甘宁边区文协。民国34年(1945)成立,韩起祥任组长,成员有杨鸿章等。说书组以延安为中心,深入周边各县,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说唱新编书目《刘巧儿团圆》《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宜川大胜利》等。民国36年(1947),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延安之后,韩起祥埋伏在离延安七八十里的一个小村子,坚持说书,他还到游击队说书。延安收复后,他随延安各界慰问团到前线说书劳军。
八 李殿魁小曲班 李殿魁小曲班,榆林小曲演出班社。清同治年间在榆林城内成立。李殿魁任班主,初期成员有李同祯和儿媳谭氏、孙李芳等。清末民初,跟随殿魁父子学艺的有白如山、孙茂林、浪子和尚秦俊业等4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醒华、林玉书、叶万秀、乔玉秀(女)、叶梅(女)等10多人随殿魁班学艺。这个班社存活近百年之久,对榆林小曲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演出的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有传统曲目《张生喜莺莺》《陈太爷上任》《小寡妇上坟》等20多个;表现男女爱情的曲目《绣荷包》《掐蒜薹》《走西口》《卖杂货》《十月怀胎》等数十出。演出不化妆,不表演,有扬琴、琵琶、三弦、古筝、京胡或月琴伴奏,由一人或二人坐唱,用筷敲打瓷碟击节。
九 阔旺相声社 阔旺相声社,私人演出机构。民国26年(1937),张阔旺(张玉堂)在西安游艺市场创办。主要相声艺人张阔旺,艺名张烧鸡。演出节目有《且拉车》《且洗澡》《三街会》《孙中山出殡》等。张阔旺一边演出一边收徒授艺,先后有孙宝岐、刘金山、赵文铮、关少奇、岐存财等随张学艺。建国后,张阔旺参加了西安市曲艺改进会,阔旺相声社不复存在。
十 六合茶社 六合茶社,曲艺演出机构。七七事变后,由北平来西安的程延平、赵德义创办。地址在西安游艺市场内北边。主要演员有程延平、赵德义、程桂莲(女)等。演出曲种有渔鼓、坠子、评书、大鼓等。曲目有《罗成闯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薛仁贵征西》等。六合茶社开了用女艺人演出曲艺节目的先河,程桂莲等女艺人演出坠子、大鼓颇受西安听众欢迎。六合茶社在西安游艺市场辛苦经营,坚持演出十余年。 十一 汉中市曲艺团 汉中市曲艺团,原为1950年由艺人董汉莲发起成立的曲艺组。1959年,曲艺组划归汉中市城区公社领导,定名“汉中市城区曲艺社”。1964年,被汉中市政府接收为市级直属单位,更名“汉中市曲艺团”,李自强任指导员,李文昭任支部书记兼团长,李渔、杨光任副团长。 演出曲目有:相声《哭笑》《昨天》《罗成戏貂蝉》;山东快书《武松》;陕西快书《报菜谱》《夸陕西》等。1964年,应陕西省文化局邀请进西安演出,受到省委领导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接见,被誉为“陕西的乌兰牧骑”。后更名为汉中市文工团。1968年,并入“汉中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宣传站撤销,文工团恢复,郭荣章任团主任。1981年2月,市政府决定将文工团与汉剧团合并,成立“汉中市实验剧团”。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