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是流行在延安、榆林一带的说唱艺术。陕北说书,受山西古说唱艺术诸宫调与民歌艺术影响并结合当地民间歌曲、小调发展形成的,是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诸宫调起源于北宋神宗时代。《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弹词”条载:“宋金元说唱艺术,即‘诸宫调’,因用琵琶等弦乐伴奏,弹奏此类乐器的技艺称为‘弹’,故名。”明万历年间榆林有了说书,而且就是“梅花落”说书,即陕北说书。陕北说书艺人多为盲人,他们师承方法多为口传心记,所说书目也是世代相传的书目,如《万花山》《白绫记》《雕翎扇》《观灯记》《戏引记》《女娲造人》《假阴曹》《珍珠衫》《英烈传》《金钟记》等。 陕北说书的唱腔号称“九腔十八调”。九腔有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咳咳腔、影腔、迷子腔、二窝子腔、十三咳腔、佛腔等。十八调为:下棋盘、妈妈糊涂、茉莉花、小放牛、铺地锦、面更、寡妇上坟、鸳鸯扣、跑关东、打牙牌、纱金扇、茨山、放风筝、游寺、思凡、光棍哭妻、小上坟、姑娘等,唱腔婉转悠扬,古朴亲切。 陕北说书主要以三弦和琵琶伴奏。以三弦伴奏的也叫“三弦书”,以琵琶伴奏的亦称“琵琶书”。 陕北说书艺人众多,其著名者有韩起祥、张俊功、马进林、解民生、刘绪旺、白绪章、武守学、拓贵雄、石维坚等。 陕北说书流派,近代以韩起祥为代表的双音调(以155定弦而得名)是继承古三弦平调书发展起来的,唱腔曲牌完整规范。以说苦书见长,《翻身记》选用曲调和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哭中有唱,唱中有说,催人泪下。张俊功是韩起祥之后的“台上红”,群众称“韩起祥‘帅’,张俊功‘怪”。“帅”者是韩起祥书艺正宗;“怪”者是张俊功书艺有才华。他将眉户、道情、秦腔等音调同说书曲调糅合一起,称“迷花调”,很受听众欢迎。刘绪旺的琵琶调,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被保留下来。它主要流行在延川、子长、延长一带,主要用曲项琵琶和弹棉花的硬弓弦演奏,自弹自唱为主,曲调简单,似唱似说,一腔到底,说唱省力,善于说中长篇书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