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话剧演出团体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 全民性质的话剧艺术表演团体。原为成立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文工团,1950年改建为陕西军区文工团,1955年划归地方领导,改为陕西省文艺工作团,1957年上半年正式改名陕西省话剧团;1958年与西影演员剧团合并,属西影领导,演话剧、拍电影,1962年改为陕西人民艺术剧院。1965年西影演员剧团分出,剧院仍由省文化局领导;1966年又改名陕西省话剧团;1979年恢复为现名。历任团院领导有王志胜、李俊、周军、李剑刚、王琏、封恒山、高亚星、刘克明、王冀北、张丕民、袁灵贤。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二为”方向指引下,创作、改编、排演现代题材大型话剧100多台,演出4600余场,观众180多万人次。保留剧目有《患难之交》《红都儿女》《桃花扇》《西望长安》《保卫延安》《万水千山》《野火春风斗古城》《家》《八一风暴》《霓虹灯下的哨兵》《赤道战鼓》《三代人》《不平静的海滨》《带枪的人》《情报处长》《雷雨》《女人的一生》《驯悍记》等。话剧《旋转的三棱镜》,获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铜奖。演出的《百分之二百》《女人》《离婚》《导演艺术》《锦囊妙计》《接站》,在陕西省电视台举办的喜剧小品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陕西人艺拥有一支老中青艺术骨干力量。他们在多年舞台实践中,创造了众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分别获得梅花奖、金狮奖和振兴奖,剧院被评为陕西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西安话剧院 前身是西北人民话剧团,成立于1953年4月25日,是建国后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话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54年西北大区撤销后,改名西安人民话剧团;1960年7月1日,改为西安话剧院。历任团院领导有鱼讯、郑中和、万一、龙天雨、黄悌、刘法鲁、邹文林、朱道娴、张克瑶、严彬等。 初创时期在编120人,1956年充实艺术力量,建立剧组制,成立艺委会。1958年演员二队支援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成立了西影演员剧团。1959年到1980年剧院相继举办5期演员训练班,培养出100多名新生力量。先后演出古今中外不同题材的剧目180多个,其中创作、改编、翻译剧目40多个。剧院重视抓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为塑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舞台艺术形象作出了贡献。 近40年来,剧院坚持“二为”方向,深入厂矿、农村、部队及全国许多省市巡回演出。接待日本、美国、加拿大、挪威、英国、德国等文化、戏剧界朋友,进行观摩访问和艺术交流。先后被评为西安市文教先进集体、陕西省文艺界红旗单位,获西安市文化局精神文明奖。 宝鸡话剧团 原为韩兰根领导的新苏话剧团,1957年改建为集体性质,1972年改为全民性质的话剧表演团体。历任团长有张安邦、张晓东、王杰、刘志俊、范志儒、姜树国等。建国初期,全团60多人,1959年到1986年,举办4期演员训练班,培训学员100多人。先后演出各种不同题材剧目100多个,主要有《清宫外史》《蔡文姬》《万水千山》《红岩》《西安事变》《天国春秋》《夜店》《兵临城下》《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风华正茂》《十五的月亮》《救救她》《枫叶红了的时候》等。创作演出剧目《山城戏花》《枯泉激流》《志气歌》《家贼》《一念之差》《去年的中秋节》,参加省市文艺会演和艺术节,获得多次大奖。《一念之差》和《去年的中秋节》,先后赴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89年该团与宝鸡市歌舞团合并,组成宝鸡市艺术剧院。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 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10月1日的西安儿童剧团,1981年改名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历届领导有胡岚、闵力生、张彩萍、刘锋、景致雅、张振业、柴勇、郝光裕、杨祺、郭振江、邹文林、张国衡、李长青、权玉静、侯亮等。 剧院先后培训过3期学员,创作演出代表剧目有《春风杨柳》《奇特的比赛》《丑小鸭》《童话之花》等。童话剧《丑小鸭》1984年参加西安市首届戏剧节,获演出三等奖和剧本创作奖。童话剧《奇特的比赛》1989年参加西安市第二届戏剧节,获演出二等奖和创作二等奖。剧院先后出访瑞士、德国,演出50多场,深受国外少年儿童欢迎。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文工团 前身为西北青年文工团,全民性质的表演艺术团体。1952年改为现名后随铁一局到新疆,1971年到陕南,1972年到西安。历任团长有李正明、刘镇、孙开国、康兆强、薄庆升、何春亭等。剧团在编人员120人,主要演出剧目有《艳阳天》《枫树湾》《八一风暴》《王昭君》《唐太宗与魏徵》《白莲花传奇》《三换新郎》《毒雾》《太阳升起的时候》等话剧。其中《唐太宗与魏徵》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太阳升起的时候》1989年参加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并赴京汇报演出。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