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期话剧 陕西话剧艺术有近80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陕西话剧正处在化妆讲演、幕表戏的初级阶段。西安一些基督教会举办的学校,每逢“公祈”大会和圣诞节,便举行化妆讲演,演出大都是《圣经·新约》里的故事,诸如《葡萄仙子》《麻雀和小孩》等小型歌舞。 1919年五四运动后,西安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组成化妆讲演团,在基督教青年会礼堂演出。有陈大悲、阎甘园、侯曜等编写的《幽兰女士》《丙寅兵役一瞥》《爱国贼》《车夫婚姻》《可怜闺里月》等剧目。周伯勋、李级仁、呼延舒成、李序田等数十人参加演出。阎甘园不仅编写新剧,而且与妻子杨雅阁和儿女们组成家庭剧团,演出新编话剧。 1920年张凤翙、寇锡山、崔叠生等在北京组织陕西赈灾会,陕西旅京学生王捷三、张仲伟、武少文、马公弢、封至模等筹组了一个话剧社,聘请陈大悲为艺术指导,演出《美人剑》《恩仇记》《母亲》《英雄与美人》《一元钱》《全家恨》《幽兰女士》等。 1925年五卅惨案震撼了古城西安,各校学生纷纷走向街头游行,在皇城和莲花池等地化妆讲演、演出新剧。马健翎在米脂县组织学生演出话剧《爱国贼》《孔雀东南飞》等。 1930年, 刘尚达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回陕,在三原县第三中学任教,与同学李瑞阳组织起陕西第一个话剧团体——双星剧团。同年在西安易俗社剧场公演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王三》和郭沫若翻译的英国高尔斯华绥的《法网》,以及法国剧本《争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西安各校青年学生发起组织西安血花剧团,主要负责人和演员有周伯涛、侯鸾翔、涂逢遇、李志仁等,后与从河南来陕的国魂剧社联合演出《一片爱国心》和自编的反帝反封建喜剧。西安民教馆的职员也演出了《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高丽亡国惨》等话剧。这时,刘尚达出任陕西省民教馆馆长,他聘请北大艺术学院同学张寒晖来陕,组成民众剧社,演员有武志新、吴了一、郝啸峰、杨瑞芳、呼延舒成、刘育斋等,演出剧目有《一片爱国心》《可怜的裴迦》《一个不识字的母亲》(张寒晖编导,用陕西方言演出,是陕西话剧活动中第一个方言话剧)。首次改用油彩化妆。民众剧社活动一年多,即被当局解散。张寒晖离陕,刘尚达去西安二中任教,进步师生组织了课余剧团。上演剧目有果戈理的《巡按》(陈治策改编)、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王三》、欧阳予倩的《屏风台》、洪深的《五奎桥》、田汉的《江村小景》、莫里哀的《伪君子》、马彦祥的《讨渔税》等。西安师范话剧团常在校内演出,剧目有莫里哀的《悭吝人》、左明的《明天》以及自编的《三种不同色素的人》等,主要演职人员有李唐民、蒲望文(苏一平)、李冰(曹冠群)等。西安高中、省立一中、景龙中学均有剧团,多演秦腔,少演话剧。 1934年秋,西安一些青年成立了长安民众剧团。起初是话剧秦腔同台演出,随后分开演出。长安民众剧团实行男女同台演出,负责人刘光黎,导演刘尚达,演员有武志新、赵文杰、李志中、李亚芳。1935年底,北京爆发了“一二·九”青年学生救亡运动,西安二中课余剧团和长安民众剧团,在阿房宫电影院联合公演《巡按》《伪君子》《压迫》等,将筹到的200多元,支援了青年的爱国救亡运动。 1936年暑期,西安业余话剧团在西安师范礼堂举行为期一周的大型联合公演,有二中课余剧团的《巡按》《喇叭》,西师剧团的《悭吝人》《明天》,民众剧团的《伪君子》,民教馆剧团的《讨渔税》等,《伪君子》系男女同台演出。西安爱国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时任二中教务主任兼课余剧团团长的刘尚达,又邀张寒晖入陕,导演大型爱国话剧《鸟国》。此后,杨虎城将军资助600元,同年10月11日,在易俗社露天剧场成立了西安实验话剧团。该团发起人有刘尚达、景隽、张寒晖、封至模、周伯勋、李瑞 阳、王淡如、姚一征、武志新、赵文杰、刘光黎、李亚芳和非玄、孙应乾、王瑞麟、郝啸峰、侯鸾翔、呼延舒成、马玉田等,刘尚达为团长。不久,西安各校和社会剧团联合在西安师范礼堂公演了以抗日救亡和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为内容的《一颗炸弹》《撤退赵家庄》《死亡线上》《毒药》《平步登天》《汉奸的子孙》《募捐》等。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学兵队成立了以“双十二”命名的“一二·一二”剧团,张寒晖为团长。不久又接收了“西北剿总”的大道剧团,由于东北军被迫东调,剧团因之解散。“双十二”事变以后,反动势力一时甚嚣尘上,西安的话剧演出也随之沉寂。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