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评剧 评剧,又名“蹦蹦”“唐山落子”。民国24年(1935),国民党东北军进驻西北,评剧传入西安。民国25年(1936),新声评剧社首次来西安,演出《杜十娘》《二美夺夫》《王少安赶船》等。同年8月,明星评剧社来陕,不久,赵凤宝、赵凤珍、马凤兰、王崑英的评剧班相继而至。民国27年(1938)到29年(1940)之间,有新声、明星、德育、新民、春月等20多个评剧班社在陕西演出,以西安为轴心,演遍关中,巡回陕南、陕北,有些班社在陕西活动四五年之久。在西安长期落户的赵玉兰(原名筱玉兰),随天津明星评剧团来陕,后入花月琴的新声评剧社和马凤兰的评剧社演出。民国32年(1943),新声平剧社更名丽影评剧社。1951年,西安又组成黎明、明星两个小班社。1956年黎明、明星合并,正式成立西安市评剧团,赵玉兰任团长,牛书堂、言菊凤、段灵芝任副团长。所演《杜十娘》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赵玉兰获演员一等奖。“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演员下放。“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建制,整理演出传统剧《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人生》等。1982年被撤销。 四 越剧 越剧又名“绍兴戏”。1954年上海壮飞越剧团来西安演出。1956年,以上海新新越剧团为主,邀请其他剧团演员,成立西安越剧团,主要演员有高剑琳、许瑞春、曹玉珍、姚月红等。所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演出一等奖;高剑琳、许瑞春、曹玉珍获演员一等奖;姚月红、胡少鹏获演员二等奖。1959年排演《红梅记》,赴京演出,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同年移植的《红珠女》和《状元打更》赴上海演出,被誉为“八百里秦川一枝梅”。“文化大革命”中,西安越剧团解散,1978年恢复。20多年培养3期学 生,其中胡佩娣、胡甲棉、沈雅璋、张昆莲等成为艺术骨干。演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孔雀东南飞》《女皇别传》《秦香莲》《红梅记》《家》《杨立贝》《祥林嫂》《周仁献嫂》《宝莲灯》《宝玉与黛玉》《状元打更》《西厢记》《万花楼》《情探》《红珠女》等。创作剧目有《唐太宗》《阿倍仲麻吕》等。1982年被撤销。 五 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末。清同治、光绪时期,与同州梆子共称“山陕梆子”,在陕西的宜川、合阳、韩城、大荔、朝邑、蒲城、白水等地流传很久,同治年间(1862 —1874)始入西安。民国5年(1916)9月,蒲剧花脸杨登云(杨老六)于西安梁家牌楼山西会馆成立华晋舞台,邀请蒲剧艺人董银午、张贞祥、王福喜、陆耀林、任秉衡、陆九娃、阎德义、胡双喜、李俊玉、吕长林、程玉庆等60余人,在陕西演出一年之久。同年,康东扬领导的蒲剧班来西安与华晋舞台合演两月有余。民国9年,杨登云再次领云升蒲剧团来陕,活动于西安及关中地区。民国24年(1935),杨登云领景民学社三进西安,连演两年。民国25年(1936)在西安落户的山西安邑人李少白创办唐风社,民国26年(1937)杨登云在西安创办晋风社,抗日战争开始后,蒲剧名流纷纷来西安参加唐风、晋风两社演出,主要演员有满娃、牛瑞亭、张贞祥、王福奎、常振都、董银午、安娃、韩寿仙、筱凤兰、王元凯、筱兰香、白菊花、李奎成、八百黑、李鸿水、阎才旺、马玉龙等。民国26年(1937),上海胜利公司在西安为蒲剧兴云学社竹叶青和杨登云等灌制蒲剧《过巴州》等唱片18张。蒋子良在大荔将山西的十大股班和曲沃的云兴班合并成立了秦晋社,王子铭在朝邑创办了新明社。此后, 渭南创办起广胜社,宜川创办起广福子班,大荔办起奋斗剧团。20世纪40年代初,年仅8岁的花旦王秀兰,在西安初演了《柜中缘》《戏叔》,一举成名。她继承了王存才、孙广胜、原筱亭、筱兰香诸家之长,发展了蒲剧旦角艺术。演出主要剧目有《杀驿》《出棠邑》《少华山·烤火》《送女》《柜中缘》《阴阳河》《双头驴》《独木关》《出五关》《古城会》《法门寺》《明公断》《凤仪亭》《杀狗》《挂画》《舍饭》《通天犀》《八蜡庙》《蝴蝶杯》《对菱花》《庆顶珠》《凤台关》《对银壶》《明月珠》等。王秀兰移植演出的秦腔剧目《柜中缘》等,已成为保留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蒲剧演出主要在延安。1951年,宜川、志丹、延安等县接收了民国37年(1948)来延安演出的蒲剧艺人杨金元、李贵英等,成立了宜川蒲剧团,并招收、培养出一批新学员。20世纪70年代后期,志丹、延长蒲剧团改为秦腔剧团。80年代初,只有宜川、甘泉(1980年成立)两个蒲剧团坚持演出。
六 晋剧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约在清末,晋剧流传陕北,有杨万青的娃娃班、樊来锁的娃娃班、临县高孔盛班、碛口的钟高班等山西晋剧班社经常来陕北演出。七七事变后,陕北始建立晋剧班社,有绥德雷家坪雷礼峰班、吴家坪侯汉仁班、佳县沙坪上李杰侯班、大会坪铁老五班、过秦寨灰驴(外号)班、米脂王七林班、清涧黄锡侯班、子洲张宗彪班、钟金林班等。著名晋剧演员申高(艺名“米脂红”),须生、小生皆能,文武不挡,拿手戏有《雁塔寺》《夹马河》等。20世纪40年代后,绥德县成立群众剧社,民国33年(1944)成立米脂县大众剧团。民国35年(1946),绥德分区接收了绥、米两个晋剧团,组成绥德分区剧团,成为陕甘宁边区演出晋剧的主要剧团。该团先后招收培养演员200余名,不少人成为晋剧骨干。佳县木头峪剧团成立于民国31年(1942),是陕甘宁边区组织的第一个青年晋剧团,民国36年(1947)演出慰问中央机关,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为该团题词“与时并进”,并赠送锦旗,毛泽东观看演出的《反徐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林地区的米脂、府谷、神木、子洲、佳县、吴堡县都有晋剧团。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晋剧团约有20多个,晋剧在陕北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