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延安鲁艺与新秧歌 1938年5月1日,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倡议,延安成立了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鲁艺初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后增设文学系。音乐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担任,向隅、唐荣权、杜矢甲、瞿维、寄明、李焕之、郑律成、潘奇、李丽莲、任虹、李元庆、张贞黻、马可、麦新、贺绿汀、何德士、孟波等先后担任教学工作。 鲁艺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学习后工作或深入群众实习、锻炼,再回到学校,这是为适应战争需要所创造的一种开门办学方法。在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鲁艺除天主教堂原有的一架旧风琴外,其他能见到的乐器只有一根笛子、几把二胡、一把小提琴、一只口琴和几件打击乐器。就是这样一个小乐队,1938年7月7日还伴奏了边区第一部歌剧——《农村曲》(李伯钊编剧,吕骥、向隅、安波作曲),且受到中央领导和延安军民热烈欢迎。1943年5月,为刘志丹同志移灵时,鲁艺音乐系组织一个乐队,从延安步行送灵去保安(后改为志丹)县,送灵乐队有:两把小提琴(向隅、时乐濛)、手风琴(李焕之)、两只口琴(任虹、徐徐)、三弦(张鲁)、笛子(刘炽)、低音二胡(李元方)、两面大鼓(李刚、程瑞征)等。 1939年3月,吕骥在音乐系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歌研究会,开始有计划地采录、整理、研究边区民间音乐。1946年,先后编印出《秧歌曲选》《陕甘宁边区民歌》(两集)、《河北民歌集》《秧歌锣鼓点》《眉户道情集》《器乐曲选》等集子。安波记录整理了全套秦腔音乐,并撰写了《秦腔音乐概述》一书,成为陕西省第一部研究秦腔音乐的专著。 1942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鲁艺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同边区其他文艺工作者一起喊出“向民间学习”“与群众相结合”的响亮口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 秧歌,是流传在陕北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是由秧歌、小场子、推小车、跑旱船、莲花灯、梅花鼓、腰鼓等组成的歌舞,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在此基础上创造发展成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性广场歌舞表演形式,谓之新秧歌。新秧歌为边区群众喜闻乐见。鲁艺秧歌队春节期间的活动,更是轰动山城。1944年,陕甘宁边区就有949个秧歌队,平均1500人当中就有一个秧歌队。新秧歌运动不仅活跃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给音乐创作带来的成果尤其显著。从《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红布条》《拥军花鼓》等小型秧歌剧,发展到《周子山》《血泪仇》《动员起来》《牛永贵挂彩》等一批大型秧歌剧,直到后来以《白毛女》为代表的大批新歌剧的出现(《王秀鸾》《赤叶河》《刘胡兰》等)。这批歌剧的诞生,在音乐语言戏剧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为新中国的歌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秧歌运动的开展,使群众歌咏活动更加活跃,除《东方红》《刘志丹》《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大批民歌填上新词到处传唱外,还创作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战斗英雄任常伦》《刘桂英是朵大红花》《胜利鼓舞》等一批好歌曲。作曲家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特点,还创作出《晋察冀小姑娘》《王老三减租小唱》等叙事歌曲。 五 联政宣传队音乐活动 联政宣传队成立于1943年,是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的简称,是由延安八路军部队文工团和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合并组成的一个部队文艺团体。联政宣传队通过艺术实践,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部队生活的好作品,而且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文艺骨干,在音乐方面有贺绿汀、李鹰航、梁寒光、彦克、张林簃等。贺绿汀在联政宣传队时的音乐作品主要有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山中新生》;混声合唱《东方红》;歌舞剧《烧炭英雄张德胜》(荒草编剧)、《徐海水锄奸》(翟强编剧)、《打松沟》(李三华编剧)、《军民互助》(音乐合作,王焰编剧);话剧配乐《沁原围困》(刘开基编剧);歌舞表演唱《人民英雄刘志丹》(孔厥词)、《扫除法西斯》(荒草词);部队歌曲《八路军的铁骑兵》(荒草词);话剧《抓壮丁》(陈戈、吴雪、丁洪编剧,解放后拍成电影)是联政宣传队创作的佳作。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