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中,革命圣地——延安的音乐活动、延安的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占有重要位置。陕北的革命新民歌,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优秀的声乐作品,新秧歌运动,新歌剧的兴起皆具特殊意义。这一时期许多著名音乐工作者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不少警世之作。 一 革命民歌 20世纪的20—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带领劳苦大众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武装的“闹红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了反映群众革命热情、歌颂革命英雄的新民歌在陕北的沟壑、梢林、山峁峁不绝于耳。代表曲目有:《男女武装起》《打倒列强》《打开米脂城》《打开清涧城》《打横山》《打镇靖城》《打得敌人满沟跑》《天心顺》《拥护红军斗争歌》《打南沟岔》《打寺儿畔》《红军闹革命》《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我的哥哥当红军》《刘志丹》等。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成为领导全国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代表的新文艺工作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和新秧歌运动。《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军民合作一条心》《绣金匾》《抗日将士出征歌》《拥护八路军》《三十里铺》《秋收》《边区十唱》等一大批内容新颖、优秀的革命民歌应运而生。这些革命的新民歌,虽然是在原有的民间曲调上填的新词,但由于词曲的重新组合,加上演唱中的再创造,使这些民歌具有更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革命斗争生活所展示的时代气息,深受群众喜爱,并且传入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群众歌咏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进步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汇聚、集结,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也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从机关到学校,从军营到自卫队,到处传唱着《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九一八小调》《八路军进行曲》《陕公校歌》《抗大校歌》《延安颂》《出征歌》《二月里来》等拉唱或独唱歌曲。苏联优秀歌曲《祖国进行曲》《风之歌》《快乐的心》等,也广为传唱。延河之滨,宝塔山下,处处歌声嘹亮。陕北公学分校所在地旬邑看花宫的群众歌咏活动,也让刚走进边区的人耳目一新。当时,在离泾阳不远的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有位同志经常指挥大家演唱《大刀进行曲》,十分投入,久而久之,大家亲切地称他“李大刀同志”,其真实姓名无人提及。如潮似海的革命歌曲,唤起许多国统区和沦陷区青年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之心,歌咏活动的声浪回荡在整个陕甘宁边区,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音乐创作的发展。 三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达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他给学员们补上作曲、指挥课。一年半时间,他创作出《军民进行曲》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创作歌曲近百首。《生产大合唱》(塞克词)是一部带舞蹈表演的大合唱,伴奏乐器只有三把提琴、一架风琴、六把二胡、一个三弦和一个用煤油桶制造的低音二胡。他因陋就简,把中国打击乐器用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共分八个乐章:①黄河船夫曲;②黄河颂;③黄河之水天上来;④黄水谣;⑤河边对口曲;⑥黄河怨;⑦保卫黄河;⑧怒吼吧!黄河。这是一部结构庞大、内涵深邃的划时代著作,这震撼人心的歌声很快便传遍了全国。郭沫若说:“《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音乐家李焕之、歌词作者光未然都称《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壮阔无比的史诗”。1939年7月,周恩来回延安听了《黄河大合唱》,亲笔题词赞扬这首歌:“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冼星海和聂耳一样,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划时代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音乐家。 冼星海1939年5月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受中共派遣独赴苏联,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他在病中完成了《神圣之战》《中国狂想曲》《民族解放》等交响乐曲,并在《民族解放》交响乐曲的底稿上留下了遗言:“……这一点小小的创作是为民族解放的。”冼星海辞世的噩耗传到延安,许多同志失声痛哭。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冼星海题写挽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