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起源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收集民歌,建立献诗制度。春秋中叶,集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不少名篇产生在陕西。《生民》章叙述周人祖先后稷的诞生,《公刘》写公刘率族人由邰迁至豳地的伟大功绩,《绵》描写了周人由豳至岐的迁徙。“周颂”是西周王朝的祭歌。“周颂”和部分“雅”诗产生于镐京。在散文方面,《周易》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开端。内容丰富,其中的卦爻辞比甲骨文记事大大前进了一步,是中国文学从占卜语录向记叙文的演进。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之大一统的局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统治者的文化专制,使文学创作受到窒息,真正对后世文学有影响的作家仅李斯一人,他在当时一枝独秀,所作《谏逐客书》为传世名篇。 汉朝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政局安定,经济繁荣。长安及畿辅地区藏书丰富,学者云集,学术气氛浓厚。文化政策宽松,文学创作活跃。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已独立成篇,且成为更趋成熟的政论文,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不仅是旷代史书,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著作。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汉代陕西辞赋大家有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彪、班固、杜笃和傅毅等。西汉末年,辞赋衰落,民歌兴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看,汉民歌是新兴的现实主义文学。后来五言诗从民歌中衍化而生,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骈、散文分立,散文受到骈文的排挤而退居次要地位。骈文文饰过重,不利于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和文章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最后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武功人苏绰奉宇文泰之命,打算革除晋代以来文章浮华之弊,仿《尚书》作《大诰》,对后世文风变化有一定影响。当时,傅玄、杜预、傅咸、苏蕙和僧肇等是陕西较有影响的作家。 隋朝统一了全国,年代不长,但颇有文章。统治者爱好文学,对当朝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生于华阴的杨广、杨素均有佳作传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文学领域中,诗歌、散文、传奇、词曲、绘画并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长安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唐代在文学史上是一个诗的时代,文人墨客遗留下来的诗文作品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产生的唐诗有49475首,诗人2955人;唐文22896篇,作者3516人。唐文作者与诗作者互见者近700人。 唐初的诗作是在与梁陈以来淫靡的宫体诗风的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杨炯等“初唐四杰”已不满足“上官体”的固定格式,有感而发,大胆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作品的生活内容和意境风格也有了很大提高,为唐诗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至开元、天宝年间,诗人辈出。王昌龄等倾向于边塞生活与风光的描写;孟浩然、王维等则偏重于山水田园生活的讴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开元十八年(730)左右和天宝元年(742),伟大诗人李白两度来长安,创作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广大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并细致地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杜甫之后,诗坛上声望较高的陕西诗人有韦应物、白居易、元稹、杜牧等。 贞观年间,以魏徵为代表的一批文臣写了许多直言极谏的文章。杨炯怀才不遇,文章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风格。武则天统治时期,只有陈子昂一人,独辟蹊径,开一代新文风。安史之乱后,经肃、代、德宗三代,朝政一代不如一代,文人或忧世愤世,或有行道用世之志、兴利除弊之心,产生了韩愈、柳宗元、杜牧等大家。贞元、元和间,韩愈、柳宗元等倡导的古文运动,得到了众多文人的拥护和响应。对唐末、宋元以至明清的文风影响深远。 唐代传奇,内容多传述奇闻轶事。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唐传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转变。许多名篇都出自陕西人之手,如白行简《李娃传》、皇甫枚《三水小牍》、苏鹗《杜阳杂编》、杜光庭《虬髯客传》、严子休《桂苑丛谈》等。 唐、五代时期,民间文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曲子词、变文等形式。唐温庭筠,五代韦庄、冯延巳等成就较高,作为文化大都市的长安,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园地。 宋、元、明、清时期的陕西文学,继承了唐代文学遗风,谱写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传世作品约有338种,作者队伍、作品数量虽不能和前代相比,但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西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等。 宋辽、宋夏、宋金、金夏、金蒙、宋元间战争的践踏骚扰,陕北和秦岭山区长期变成了混乱不安的战场,陕西文坛的作者队伍与作品都较少。有作品传世的作者约30多人,留下的文学作品约40余种。诗歌与散文方面:有宋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李涛的《蒙泉诗稿》、陕州(治今华县)人魏野的《东观集》、华州(今华县)人李廌的《济南集》、下邽(今渭南)人寇准的《寇忠愍公诗集》等;南宋时期陕西关中一带已为金兵占领,文学作者及其作品有冯翊(今大荔县)人党怀英的《竹溪先生诗文集》、蒲城人张建的《兰泉老人集》、咸阳人萧贡的《萧贡文集》等;元代有奉天(今乾县)人杨焕的《还山遗稿》、郃阳(今合阳)人支渭兴的《龙溪诗集》等。 另外,这一时期陕西的词类作品惹人注目,主要作者及其作品有:宋代鄜州(今富县)人张舜民的《画曼词》、韩城人张升的《离亭燕》、长安人杜安世的《寿域词》等;金代冯翊(今大荔县)入党怀英的《竹溪词》等;元代奉先(今蒲城县)人李庭的《寓庵词》、坊州(今黄陵县)人雷琯的《商歌》等。 明代陕西文坛出现了复兴迹象,明代中期以诗、文、杂剧称雄文坛的“前七子”中,就有李梦阳、王九思、康海等。明代陕西有作品传世者近百人,其作品约有240余种。当时的诗歌、散文、戏曲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明代陕西诗歌呈现着浑厚、淳朴的秦地瓦缶声韵。朝邑(今属大荔县)韩邦奇的诗歌、汉中洵阳(今旬阳县)人张凤翔的《伎陵集》、秦人(今陕西)孙一元的《太白山人诗选》、渭南人南大吉的《瑞泉集》、三原人张原的《玉坡集》、咸宁(今长安县西北)人刘储秀的《西陂诗选》、杜陵(今长安县)人张治道的《张太微诗集》、白水人王伛的《彭衙诗集》、耀州(今耀县)人乔世宁的《乔三石诗选》、三水(今旬邑)人文少白的《文少白诗选》等,都是明代陕西乃至全国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作家与作品。 明代的陕西散文作品数以百计,主要作者及其作品有:三原县王恕的《王端毅公文集》、高陵县吕楠的《十四京游纪》、三原县马理的《溪田文集》、武功县康海的《康对山文集》、户县王九思的《渼陂集》、三原王承裕的《少保王康僖公文集》等。 明代陕西戏曲比宋、金、元时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明弘治、正德中的“前七子”,对陕西文学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戏曲。户县王九思的《沽酒游春记》《中山狼》(一折)及《碧山乐府》,武功康海的《中山狼》杂剧与《沜东乐府》等,继承、发展了元代杂剧、散曲遗风,洗刷了明代曲坛颓废衰落的气数,给当时曲坛注入了生机。晚明郃阳(今合阳)人王元寿、王异、李灌等戏曲作家的作品,都受到康、王的影响。 清代的陕西文学继续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有了很大发展。有传世作者百余人,传世作品约200多种。作者和作品数量均超过了前代。 清代诗文集作者及其代表作有:三原孙技蔚的《溉堂集》、富平李因笃的《绶祺堂集》、合阳康乃心的《莘野集》与王又旦的《黄湄集》、户县王心敬的《沣川集》、蒲城屈复的《弱水集》、武功张文熙的《山解谷诗集》、泾阳张恂的《樵山堂诗集》、宜君刘尔 举的《雪石堂诗草》、咸宁(今长安县)杭温玉的《息存诗吟》、华州王志湉的《琈山房诗稿》、泾阳雷士俊的《艾陵诗钞》等。这些诗文集均为时人所喜爱。 清代戏曲作品已发展到了昌盛时期,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长安王筠(女)的《繁花梦》《会仙记》《全福记》等,安康于有声的《双帕缘》,蒲城崔向余的《碧玉钿传奇》。尤其是渭南李芳桂,是当时陕西有名的戏曲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忙识字》《锄谷》《火焰驹》《万福莲》《春秋配》《白玉钿》《紫霞宫》《如意簪》《香莲佩》《玉燕钗》。清代后期甘泉谢堃的《芙蓉山樵传奇五种》(《十二金钱》《合浦珠》《血梅记》《黄河远》《绣帕楼》),三原周元昆的《杨孝子传》以及乾县范紫东的戏曲作品,对清代以来的陕西戏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