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民间音乐以传统乐器为主,用于婚丧、祭祀、年节娱乐。 锣鼓音乐 流传已久。所用乐器有皮鼓、钹、大锣、马锣等。既往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锣鼓队,人数多少不等。其特点是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节奏明快,鼓舞人心。常用鼓谱有风搅雪、十样锦等。各地所传鼓点有别,枣林、蔡家坡等南片鼓点整齐缓慢,县城周围及故郡索王村则紧密明快。活动多在春节至元宵节之间,表演时队员衣着整齐,传统衣着多为头扎白头巾,戴墨色眼镜,穿黑马褂。一人手拿小旗统一指挥,行进时排成四列纵队,前面数十面彩旗开道,接着是扛鼓架者,掌钹者,敲马锣者,皮鼓压后,场面宏大雄伟。摆场表演时,锣、钹围外,用六面或八面皮鼓摆成圆圈,鼓手居中,开始各敲一面,接着利用打击空隙挥舞鼓锤,按一定步伐变换位置,轮番击鼓。掌钹者亦按规律扬钹,外圈翻钹白光耀眼,内圈击鼓红缨飞转,甚为壮观。1957年,索王村锣鼓队参加陕西省第三届民间艺术音乐舞蹈会演,演出“跑鼓套三锤”,获集体二等奖,老鼓手王枝被评为个人二等奖。1985年6月11日,在县外事办举办的欢迎外宾文艺晚会上,索王村锣鼓队以其精湛的技艺,博得国际友人赞誉。 唢呐音乐 司业者俗称“乐人”。是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管乐合奏,另有底呐(海笛)、鼓、小云锣(叮叮)等。流传曲调有《百鸟朝凤》、《深沟担水》十多种。擅长此乐者民间多自行组班,小班4人,大班12人以上。每遇红、白诸事,受事主招请而为其服务。50年代全县有乐人约6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此种音乐消声。70年代后期复兴,1979年孙家唢呐班参加宝鸡市文艺会演,演出的咪咪戏获一等奖,唢呐独秦《百鸟朝凤》获二等奖,双唢呐获三等奖。至1985年,全县经常活动的唢呐班有西庄、洗马庄、孙家、青化4个,乐人39人。 教会音乐 为天主教礼拜念经时演奏之音乐,由笙、笛、胡琴、三弦、云锣等乐器组成,其曲调是宗教专用曲。1957年2月,四原教民音乐组参加陕西省第三届音乐舞蹈会演,其《杨柳青》获三等奖。 察回音乐 是解放前流传在麦禾营渠头村及蔡家坡以西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在迎神、祈雨、祭祀时演奏,担当仪仗乐队。演奏分坐乐与行乐,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人数多少不定,多者可达四、五十人。曲目源于明、清俗曲,民歌和小戏曲调,现仅存《十八腔》、《割韭菜》、《钻烟洞》、《上下轮》等十余首。 道情音乐 民间说唱音乐。主要活动于乡村,一般乐器有鼓(带把)、三叉板、海锣、碰铃、铙、钹等。调式主要是民族七声徵调、宫调和羽调。音色婉转细腻,悦耳动听。近年来逐渐湮灭。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