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名目繁杂,按花灯、蓝印花布、针黹品和雕塑4类作以记述。 花灯 民间花灯品种较多。按制作材料可分为竹木灯、铁丝灯、玻璃灯和盒子灯4类;按表现内容和造型可分为宫灯、人物灯、动物灯、果菜灯、器物灯等。 宫灯 有球型、圆柱型、四方型和六棱柱型(俗称“裤腿灯”)4种。一般均由竹篾、铁丝或木条制作灯筋,铁丝做灯提,灯提下端安以圆型木制灯座。灯围皆使用朱红绸缎或绫绢,上下两端贴有绿色或黄色的云纹剪纸,灯座缀以黄色丝织穗子。近年来,市面有中小型塑料宫灯应市,上镌“五谷丰登”、“福”、“囍”等阴文金字。春节时,一对宫灯高悬门楣,充满热烈、喜庆、吉祥的气氛。 人物灯 旧时,人物肖像多附于六棱转灯(一种靠灯焰气浪拨动的灯)的内芯窗面上,内容无外乎“唐僧师徒”、“巾帼英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水浒人物”、“西游记”之类。 近年来,人物灯已不满足于平面转动,开始趋向于立体造型或脸谱特写等。卫光电工厂制作的孙悟空灯,除追求造型逼真外,尚采用电子操作技术,使纸扎的孙悟空不停地挥舞手中的金箍棒。 动物与果菜灯 此两类品种最为繁多,造型逼真,制作材料有竹蔑、铁丝、白纸、颜料和皱纹纸等。较为奇特者有“双羊抵仗灯”,其绝妙处全在于羊脖子,活动自如,能伸能屈。掌灯人一手执灯,一手牵线,欲使抵便抵,欲使散便散。抵仗时,双羊个个骁勇异常,斗得难解难分,逗引得观灯者纷纷驻足,不忍离去。 盒子灯 其名称有火龙、火马、火牛、火树、火伞、火树银花、老鼠吃葡萄、四君子、三学士等。近年来,盒子灯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较前都有很大提高,还引进了外地的焰火。 天灯 也称“汽灯”。是一种用轻型材料(如蜡杆、竹皮等)制成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灯笼。一般高约三、四尺,封顶而不封底,下置以可燃物(油纸或松香)。点燃后,靠热浪使之升腾,随风飘摇。其高者可达百米。天灯现在已鲜见。 蓝印花布 印花布传入商州,迄今约有2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为其兴盛时期。嗣后,随着花纱布的大量输入,印花布的销路受到影响。但是花纱布较之土产的印花布价格昂贵。抗日战争后期,外来物资运输困难,物价陡涨,使一度衰落的印花布生产出现生机。当时,城内染坊发展到7家,年产印花布约三百匹(每匹长四五丈,宽一尺二寸至一尺四寸)。其花型图案,初传入时有“七点梅”和“菊花”(两个散点的四方连续图案)。三十年代后期,原有花型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要求和审美需要,为了增加花色品种,艺人们便在吸收借鉴花纱布图案特点的基础上,向庙宇绘画、石刻艺术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创造出许多适宜于印花工艺的新花色品种,如各种卐字、蔓草、方胜、盘缠、佳禾、蝙蝠、云纹、角花以及柔锦等。在整匹花布图案设计之外,艺人们还专门为被面、床单、门帘、裹肚、围裙、枕布等精心设计颇富民族特色的花型图案。被面、床单图案有“五谷丰登”、“喜庆丰收”、“莲鲤生子”、“麒麟送子”、“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门帘图案有“富贵平安”、“福禄寿”等,檐水图案多是“出门见喜”、“喜气盈门”等词语构成的图案。裹肚则在花边装饰图案中刻一“胖娃寿桃”、“胖娃石榴”等。四十年代,印花布工艺发展成多色套版印刷,不仅色彩斑澜,而且图案设计也较前更为精细。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轻工业的日益发展,机织花布款式层出不穷,使本地印花布销路日衰,以至印染作坊全部歇业。 针黹品 作为一地最能体现妇女心灵手巧的手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城特色。 枕头顶 缝合于长方体枕头两端,样式为正方形,底色多为红、蓝、黑、白等,上以各色丝线绣成石榴、牡丹、荷花、鲤鱼等图案。其绣工精细,色彩纷呈,是颇富地方特色的装饰物。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