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汉剧习称西皮、二黄,1950年为统一剧种名称,改称汉剧。形式与唱腔同京剧接近。清代中叶以降,本县最为盛行。光绪年间,县城女艺人武大脚成立的“三合班”,名传陕鄂豫数十县。该班名艺人吴宝卿进京演出,轰动京城,慈禧召其进宫唱堂戏,为其赏挂金牌。民国十七年(1928),城人王德朝组织“周和班”;民国二十二年(1933),天坑梁人黄发林、李华春成立“发华社”;民国二十八年(1939),城人温思明组建“新民社”以及翌年与李文典合建的“大同社”等,都演的是西皮、二黄。据当时《戏折子》统计,仅在山阳轮换上演的剧目多达213本(折)。有趣的是以数字为序的剧目从一到十俱全。如《一捧雪》、《二度梅》、《三升官》、《四进士》、《五福堂》、《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宫山》、《十道本》等,显见十分丰富。建国后,1955年“大同社”赴商县演出,名噪州城,与当地“抗建剧团”合并为“商洛新生剧团”。1957年该团划归山阳管理,改名“山阳新生剧团”。著名艺人有陈胜志、吕耕山等。汉剧《出五关》、《天门阵》、《美人计》、《二进宫》等久演不衰。“文化大革命”时,古装剧禁演,部分汉剧演员先后改行。粉碎“四人帮”后,传统汉剧逐渐复兴,县剧团先后演出《小刀会》、《杨门女将》、《张仓替罪》、《三请樊梨花》等剧目。1981年,山阳剧团参加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荣获集体二等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