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背花鼓为华县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舞,形式独特、风格古朴,是一种少见的民间群舞形式。2007年5月,被省政府列入陕西省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 背花鼓又名蹩鼓,流行于华县下庙镇,源于殷商时期的雩舞,用于祈天求雨,迎神取水活动,甲骨文中有求雨记载。蹩鼓始于西汉,击鼓木槌形似远古石槌,舞姿以蹦跳为特点,俗称蹩鼓子。每年农历三月初,当地群众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神取水社事。蹩鼓在祀社祭神礼仪过程中演出,在街道、广场、取水现场和社庙神灵前表演。 蹩鼓队伍由24名身扎背花,肩挎胸鼓的青壮年及4名手执大小铜锣者组成。挎鼓者分两列对立,构成方阵或圆阵。4名执锣者居圈内,并敲锣引奏起舞。此时所有挎鼓者,双手握拿粗而短的圆柱状鼓槌,从头顶同时用力下击,而背花则随着演员动作姿态而变化,前后摆闪,似孔雀开屏,旌旗飘荡,舞姿优美,演员有时在锣鼓声伴奏中发出短促的呼啸声,气势壮观。 背花鼓曾因取水活动消失而亡,但其古老而特有的文化艺术仍流传在当地民众之中,在党的文化艺术政策影响下,如今在华县下庙镇又流行起来,并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保护。
鼓手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