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台 无需化装,由一人或多人自弹自唱。初为土曲子,解放后改为眉户,乐器有三弦、板胡、二胡、鼓、板、墹、梆子等。主要流行于龙驹寨一带川道地区,传统剧目有《三娘教子》、《张连卖布》、《卖丝线》、《脏婆娘》等,解放后增加《王桂花纺线》、《十二把铲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戏。街坊村落过红白喜事熬夜,主家如唱不起大戏,则请一班“坐台戏”,喧染气氛。 鼓书(“说书”) 为一边敲鼓、打板,一边说唱,源远流长,广泛流传境内。迄今,著名说书老艺人中,有黄柏岔乡人李登欢(曾学艺于原籍河南内乡别玉屏);石门东风村人冀长春,16岁学艺,能说《白玉楼挂画》、《金镯玉环记》、《双骑驴》等;原籍河南卢氏县、现住双槽乡石岭村人孙定春,行艺20多年,能说《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彭公案》、《五女兴唐传》、《红凤传》、《草人记》、《打金枝》等。这些老艺人可连说数月至半年不重复。 山歌 含劳动号子、情歌对唱,有领唱、合唱、对唱等形式。流行于南北二山,山歌虽有规定调式,然歌词允许触景生情,见啥唱啥。风格灰谐风趣,能使力耕者恢复疲劳,使有情人更加情深意笃。宋代历商大诗人王禹偁曾为此作歌。 孝歌 主要流行南北山,演唱于守灵坐夜时。以此寄托对亡者之哀思,并驱散睡意,有说有唱,配以鼓乐丝弦,一般不化装,通霄达旦,连日演唱。内容多宣扬行孝、笞恶扬善、因果报应等。 莲花落 原为行乞者之歌,边打竹板边说唱。解放后演化为说快板。由于简便易行,随时表演于场边、地头,故而广为流传。并赋予政治内容,直接服务于中心工作,作政治鼓动。龙驹小街赵新发(人称赵善人)、商镇刘家声曾各编快板一百多首到处表演,为土改、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宣传工作,做了一定贡献。在发展商品生产,大搞经济体制改革和开展计划生育活动中,挑花铺梁辉曾编演过一些内容较好的快板,被县广播站录音播放。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