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区域内最古老,历史最悠久,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剧种。在其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慷慨激昂的“秦声”传统遗风,形成了健康、粗犷,表情充沛、夸张的特点。辖区的三意社以演出秦腔传统戏为主,特别是以须生、青衣和花脸为主的传统戏,较多地保留了秦腔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三意社在建国前的30多年中,先后招收和培养了7期学生,涌现出有一定艺术造诣和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的一批演员,突出的有苏哲民、苏育民、严辅中、韩辅华、周辅国、苏蕊娥等,深受广大群众和戏迷的喜爱和崇拜。建国后,秦腔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但改编、整理了一批优秀的剧目,还新编了许多优秀的新剧目。1952年12月,著名秦腔演员苏育民演出的《打柴劝弟》获全国第一届观摩演出一等奖。1958年,秦腔《火焰驹》被拍成彩色戏剧影片。1981年,西安市秦腔访日演出团,演出了《游西湖》、《会阵招亲》、《柜中缘》等剧目,受到日本文化界极高评价。90年代,秦腔专业演出和群众演唱相结合,相互促进,推动了秦腔艺术的新发展。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