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秦腔 明末即流行于蒲城。它是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带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在表演上粗犷豪放,朴素夸张,唱腔激越高亢,气势雄浑,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流传至今。秦腔在陕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中路秦腔(西安乱弹)为主,又有东路秦腔(老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路秦腔(汉调桄桄)、北路秦腔(阿宫腔)等支派。蒲城是东路秦腔发祥地之一,清光绪年间,全县就有4个班社。对东路秦腔的发展成熟起过重要作用的名艺人魏长生,就是在蒲城、大荔交界的船社开始入班学艺的。光绪二十年(1894)后,蒲城籍东路秦腔名艺人白长命,工青衣花旦,名噪三秦,时人誉为“盖陕西”,曾入京搭六王爷御歌同州梆子班社演唱,县文化馆藏有美国利威唱片公司录制他主演的《白蛇传》、《兴汉图》等复录唱片。蒲城出名的东路秦腔艺人还有闷桶、随官、兴业儿等。蒲城先后成立的班社,以西安易俗伶学社为楷模,请易俗社的教练排戏,演易俗社的剧目,使秦腔戏不断改革创新。 秦腔属梆子声腔系统,是以板式变化来表达不同情感和内容的戏曲。流行于蒲城的东路秦腔,唱腔以慷慨激昂为主要特色。基本唱腔包括二六板、慢板、二倒板、流水板、垫板、滚板、彩腔等,除滚板为苦音外,其他板式因剧情、唱词及人物性格的不同,均有欢音、苦音之分。腔调以徵调式为主,有时也用宫调式。常用曲牌有20多个,如点将、舞云、油葫芦等等。器乐演奏曲牌有30多个,如青天歌、杀妲己、钻烟洞、苦相思等等。击打乐曲有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牌子锣鼓。文场戏主奏乐器有二弦、琥珀、琵琶、四弦、胡胡、三弦,兼奏乐器有笛、唧呐、唢呐、笙、管、小铰;武场戏的主奏乐器有板、梆子、大锣、铙钹、铰子、手锣,兼奏乐器有暴鼓、堂鼓、字板、星儿、马锣、云锣、小饺子;喇叭由后台兼吹。东路秦腔音乐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受易俗社(中路秦腔)影响较大,不但吸收了一些柔和优美的唱腔,而且伴奏乐器也改为以板胡为主,二弦则退居于后。70年代以来,由于排演现代戏曲的需要,铜管乐、提琴等西洋乐器也逐步进入秦腔乐队行列。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