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蒲城县的社火,是在鼓乐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解放前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大型庙会举行。随着民间习俗的演化,各种艺术相继汇入,社火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艺术性越来越高,并常常进行全县性的社火表演大赛。民国时期举行过两次大赛。16年(1927)清明节,北乡延兴村为重修尧山行宫开光,社火大赛三天,兼有大戏、焰火助兴。延兴社火,又以阎家较为突出。当时出场序列为:最前面是斗子旗(用约10米高的竹杆彩扎成带斗子的旗杆,由三个带串铃的青年扛撑开路),依次为八仙板、花鼓、高跷、大头娃、大锣大鼓、芯子,最后为车故事。芯子少则8台,多则16台,前有总题对联,每台另有与其故事相应的题牌。车故事,系利用大车轮子平装芯子,由儿童扮演《藏舟》、《赶坡》、《游西湖》等戏,在车上旋转表演,另有清唱班子随车伴唱。社火行列,节节有彩旗、花杆点缀,两边配三眼枪、神马、神棍,护卫开道,长达数百米,彩旗猎猎,歌舞翩翩,鼓乐喧嚣,人欢马叫,异常壮观。17年(1928)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县城内举行大赛三天,各乡、镇的社火精华均集中城内,分为东、西两社,异彩纷呈,各显神通,是蒲城历史上一次民间艺术的大会演。 现代社火兼容量更大,以造型艺术为主,其他各种乐舞和表演艺术均可加入。服饰和脸谱,比舞台化装更为夸张、鲜明、醒目。表演者在高亢欢快的锣鼓乐、铜管乐或其他乐器的伴奏下,尽情地狂欢歌舞,以增强节日庆祝气氛。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社火在道具上改人抬马拉为拖拉机、汽车运载,在题材上出现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芯子 结构奇巧,花样繁多。如古式单刀芯子《闯王平叛》,李自成着蓝色道袍,手执单刀,刀尖上站着一个武生;花枪芯子《三气周瑜》,张飞身穿衮衣、战袍,头戴帆帽,手持丈八长矛,矛尖上站立身着白铠甲,头戴翎子的周瑜;伞芯子《断桥》,许仙站在断桥头撑伞,伞顶立有青蛇,双手舞剑,在剑尖立有白蛇;鸡芯子《雄鸡贵子》,一只活公鸡的头顶立有一胖小孩,鸡不时啄食;还有棍芯子《送京娘》,扁担芯子《天仙配》,扇子芯子《孙猴盗扇》、《诸葛亮吊孝》,算盘芯子《算粮》,笏板芯子《打銮驾》,鹤芯子《麻姑献寿》,双锤芯子《锤打金弹子》,弓芯子《教场比武》,织布机芯子《三娘教子》,以及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的花篮芯子《只生一个好》,单杠芯子《中国女排》等等。翔村乡延兴村的芯子,以清新惊奇取胜,表演者或立于伞顶、鞭尖、指端、剑刃,或吊于空中,下面有几十人抬着走,异常奇妙而又壮观,曾到白水、西安等地表演。平路庙乡晋王村的芯子以现实领先,如“十不闲”,即是将妇女纺线织布的各道工序,结合实际操作,上了芯子,赛会到高潮时,芯子高达三层,一台上小孩多达20人,抬芯子的厚木桌下边,坠着磨盘,以维持平衡。罕井镇的芯子也久负盛名,曾在县城、西安等地表演过,受到观众的赞誉。 高跷 在椿林乡太平、太来和保南洼村及贾曲乡太平村最为兴盛。从1950年起,当地群众逢年过节,连闹数天。高跷高逾1米,数人扮演各种角色,一人系铃相引,手拿折扇,前后穿梭表演,又有脆锣相伴。有的踩高跷者,能劈叉、翻滚,作多种高、难度的惊险动作。 旱船 是融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船”高2米许,长3米余。船体红绿纸花萦绕,灯笼明镜光耀夺目,精巧玲珑,十分雅致。常以三人合演,二男持浆拨舟,一女逍遥坐于“船”内,随着锣鼓伴奏,载歌载舞,作各种滞流状态。其唱词不断推陈出新,颇受观众喜爱。椿林乡万兴和汉村跑旱船历史悠久。罕井镇白堤村的“走马”、“旱船”也驰名乡里。 跑驴 这一娱乐形式,系两人扮演夫妇,妇骑“驴”,逍遥自在,夫赶“驴”,紧紧相随。伴随锣鼓声,边跑边唱边舞。并以和谐有趣的跑驴舞蹈动作,表现出趣味性较强的生活内容。1955年前后,椿林白家原一带的跑驴曾经流行一时。庆祝粉碎“四人帮”游行时,县卫生材料厂魏秀珍扮演“江青骑驴”,维妙维肖,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头娃 是社火队中常见的一种面具表演艺术。假头壳一般用纸浆塑制而成,多为童男童女形像,由表演者套在头上,任意表演,天真烂漫,憨态可掬。 龙舞 亦称“耍龙”,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蒲城龙舞有黄、青、白、赤、黑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如遇旱灾玩水龙,含有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之意。龙舞,开始为火龙,约在民国10年(1921)火龙淘汰,发展为彩龙。彩龙扎得比较精致,色彩斑烂,造型生动。耍玩时要求配合协调,舞姿和谐流畅。 狮舞 由二人扮狮,一人持绣球相引,圆场戏斗,并有锣鼓相伴。“狮子”作翻滚、站立、俯卧、扑跃、眦牙、怒目、闭眼、假寐等姿态,饶有风趣。椿林乡万兴、汉村耍狮子很有名气,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血故事 流行于县南陈庄、思补村等地,年逢闰月才能活动。是由一群人在大车上表演的一种残酷的杀戮场面,那逼真的鲜血四溅、肝肠溢流的表演,给人一种恐怖感。解放后,1969年4月曾表演过一次。以后渐被淘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