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之有志,所以验民风,资治理,徵文献,寓劝惩,固非徒记胜山川,藻修词章已也。古者,史官掌邦国四方之志,与其版舆①土地之图。凡民之材艺,货贿②、荣腊③、祈报之数,四野、丁户、婚讼、佃畜之数,以及山川,薮泽、蚕种、树宜、舟车、器械之数,无不周知。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是志之所由昉④乎。所志何事,虽未说明,然既以备轩⑤,使者之采集,则志之所志,当即史官所掌之事也。 民国以前,政体专制,注重文学,作为志者,亦多趋重于晋绅传记,名胜古迹,而于山川,舆图,甚至错讹。农商事务略焉不详。按之,外令所掌,得失判然。关中名志,旧称康对山《武功志》,韩五泉《朝邑志》,然楹历署二县,曾读二书,文固精核,无裨理治,谓之一家言则可,目为善志,窃有疑焉。兹本数年之阅历,取周礼之遗法,拳拳于职业、物产、教育、民风,用副国家维新之至意,发扬地方自治之精神。然则何为,以附名乎?亦有所不得已也。窃尝论之,秦汉郡县天下,开君主一统之局,结贵族专制之果,政治之一新纪元也。隋唐制艺取士⑥,实趋重文学之基,为宋儒性理之渐,学术之一大转关也。今者,国体改革,欧化东渐,尤我国学术进化史上之一大阶梯也。是故言教育曰普及教育,言经济曰社会经济,言政治曰平民政治。生今之时,志今之事,不能徒循旧例也,明矣。惟值国家过度时代,制度典章均在试验期中,月异而岁不同,欲为肯定之记述,不綦难哉!况自韩志而后,邑乘未修,几及百年,其间,丁丑之大饥,澄民死亡殆过半数,先贤遗迹,已漫不可考。 民国以后,档案损失益无所据,故自清末及今,提议续修者十余次,举行而复中止者又数次。今当兵旱频仍,军务倥偬,民力疲敝之际,而王邑侯热心倡办,不能不思于最短期间用观厥成。 自咸丰以至清末,定为续志,一遵旧志体裁。自辛亥及今,从新分类,以期省时省事,供后来之参考,故曰附志也。计共十一门。首地理,以县之所在也。疆域定则度地,居民兴筑斯起,故次之以建置。维持安宁,增进幸福,端赖政治,故次之以经政。内务重要,厥维商农,故次之以实业。庶而富,富而教,故次之以教育。振兴教实,尤赖贤尹,故次之以职官。教化行于上,人文起于下,故次之以人物。考献征文,援古证今,故次之以艺文,以金石。县事之重且大者,编年记述,故次之以大事记略。轶事琐闻,又不可遗弃者,故以杂志终焉。 呜呼!纂修志乘大事也,亦难事也。楹也学浅才疏,已惧绠短汲深,而期限预计定六个月,讵此六个月中,夏则二麦歉收,几复中止。秋则高军袭城,辍工匝月。匪徒窃发,道路梗塞,采访之有所未周,调查之有所未确,实不可以讳言。又以时局关系,不能不急切蒇事⑦,即自视之,犹觉缺点甚多,愧疚靡已,况高明乎。所望后之贤者,就其讹漏而补正之,则幸甚焉。民国15年12月夏历十一月,赵邦楹谨序。 ①版舆:亦作板舆。古代由人扛抬的板车,后也用于指官吏迎养父母。 ②货贿:珍宝财富。 ③荣腊:荣:屋檐两头翘起的地方,这里借指祠庙;腊,古代农历十二月祭众神叫做腊。荣腊,这里指祭。 ④昉:曙光的初现,引申为起始。 ⑤輶轩:封建社会为使者备用的车辆。 ⑥制艺取士:隋唐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重经术。 ⑦蒇:完成。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