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火”,又称“火花”。自清代始,本县村庄的“社火会”就自制焰火。建国后,制作焰火除木炭、硫磺、火硝、铁硝等基本原料外,还配加助燃、呜叫、变色、助光等各种原料。放焰火时,于广场栽杆,每杆做若干个焰火筒,穿捻、装“药”、打泥底、安花型、其“药”按焰花类型组配。本县的焰火大体分三种: (一)杆火 “杆火”有总杆、分杆。杆与杆之间用引火绳作“跑道”,俗称“码子”。羸燃后,“码子”依次迅速准确传至各杆,焰花筒即放出“天女散花”、“崖老鼠拖葡萄”等火花,异彩纷呈。县东北三汲村的“杆火”颇负盛名。每年放火时,村东药王庙门口设总杆,顶置宋将焦赞纸像。庙内射出码子打中焦赞所持火把,放火开始。旋即,各杆放出“文火”和“武火”。至巷西尾杆,有“孟良”手持葫芦收火,焰火结束。 (二)地火 本县南蔡园村从清同治年间起,每年正月二十一日娘娘神赛必放“地火”,为本县独有村庄。“地火”以腾空的簇簇花火形成“炮打礼花”、“百鸟闹林”、“火树银花”等,璀璨壮观。建国后,多次应邀至县城等地表演。 (三)礼花及其它 礼花俗称“梨花”,有二:一以生铁作筒,配装药料,叫“铁花筒”;另一以泥作筒,内装药物,名称各异,多系外地购进。又有打锅匠销铧铁液放火花。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