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 俗名“剪花”。相传,宋时就有剪花和纸扎,盛行于明、清。每逢喜庆日子贴于窗户、墙围、顶棚,或糊花圈、花楼、花船时以此装饰。合阳民间剪纸作品多系农家妇女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术品。女孩10岁上下即习此艺,取材多为戏剧人物、鸟兽虫鱼、四时花卉,还有以“寿比南山”、“计划生育”等字与花卉虫鱼套剪,形象传神。平政乡安阳村妇女杨菊贤的“二龙戏珠”、知堡乡项村农民狄忠义的童男童女,于1986年送西安展出,受国际友人好评。
在合阳,民间剪纸的种类很多,除过应用最广泛的窗花外,还有顶棚花、炕围花、神帘以及冥器上的剪纸图案。
每年一入腊月,地里的农活少了,农村妇女们便坐在热烫烫的炕头上,一把剪刀,一叠色纸,开始了艺术创造。或三五成群,边说边剪;或母亲带女儿,祖母教孙女;或一人独坐静静地操剪。就这样,一幅幅匠心独运、风格各异的窗花从剪下涌出。到了春节时,窗格上宛若百花园,流光溢彩,为大地平添几分春色。如若天降一场一场瑞雪,地下白雪皑皑,窗上五彩缤纷,勾勒出一幅农家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图景。而串门拜年之时,也就是民只的窗花艺术鉴赏会。大姑娘小媳妇们欢声笑语,嘁嘁喳喳,互相品评,热闹异常。碰到结婚庆寿等喜庆之日,那更少不了重糊白纸、新贴窗花了。
窗花的内容包罗万象。天上人间、花鸟虫鱼、戏剧人物、五谷果蔬,无不成为农家妇女的创作题材。她们舒畅丰这一艺术形式抒发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情愫,装点自己的生活。往窗上贴时一般的一格一幅,一个内容,但也有两格表现一个内容(如《白蛇传·西湖借伞》)或四格表现一个图景(如四连的鹿、虎、狮等),也有若干幅画面汇成一组的,如四季花卉、八仙过海等。农民总是希望家庭幸福、和睦,所以“福寿”(蝙蝠、佛手图案)、“鱼儿翻莲”、“鱼儿变娃”等都是窗花里常见的图案,农村的民间社火也常在窗格上出现每个村都有那么几个巧手,她们不用图样,拿起纸片信手剪来,便成为栩栩如生的窗花。看戏回来,铰戏曲人物;下地回来,剪劳动场面;家里饲养的鸡、猪、牛、羊,种植的各种花卉以及日常用品看上几眼,便在剪下变成精美的窗花。看见别人好的花样就要回来,一幅一幅地沓到白纸上,然后放到油灯焰上慢慢地薰成底稿,以便下年使用。许多妇女都有自己的花样夹,有的保存了数百种。可惜经过“文革”浩劫,如今那些传统的窗花样稿已经很难找到了。
改革的春风给农村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窗花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也重新在农家的窗格上怒放,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青春,而且赴省参展,为合阳人争得了荣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