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名目繁多,遍及全县。清代及民国时期,逢年过节,乡间、县城常有演出。解放后,遇重大喜庆事,也有社火节目演出以示庆祝。80年代以来,县城举行过多次社火调演。 演出的节目主要有龙灯、狮子、竹马、高跷、芯子、老鼓、马故事、花鼓舞、跑旱船、变马、合字灯、推车、八仙鼓、八仙板、跑驴、大头娃舞、甩锣、莲花船、七巧灯、荷花舞等。有代表性的社火节目是: 老鼓 全县较为普遍。尤以老庙乡出众。有轮鼓、盘帽根、浪七浪 、 跑鼓等程式。有单人敲、两人对敲、也可四人对敲,以粗犷、浑厚、雄壮的锣鼓节奏,给人以奋发向上的艺术感受。解放后,老鼓搬上了舞台表演。 1955年老庙尹家村鼓手田宏智赴京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调演。1983 年参加了渭南地区民间艺术调演,获表演奖。 变马 是张桥镇下刘社民间优秀文艺节目。马的形式和“竹马 ”相似,但比竹马大。由二人表演,驾马者使用两道铁圈,外圈固定在马 上,里圈 固定在人身上,里外圈可做360度转动。表演时,加入奔放、节奏感强的马蹄声贯 穿全曲的音乐伴奏。形象逼真地表现了马戏艺人的马背前盘腿、后盘腿、左骑、右骑、仰面俯身、蹬里藏身、马背倒立等精湛的马上技艺。1957年由刘居兴、刘奉书赴京演出, 周恩来、贺龙、陈毅、习仲勋中央领导等观看了演出。1983年参加了渭南地区民间艺术调演。1986年获陕西省民间舞蹈调演三等奖。 扑蛾 据说自唐宫传来,一般由三四 人表演。演出时男角两手各执一束扎有纸型蝴蝶 的细篾 “放蛾 ”,女角腰系白裙“扑蛾”,丑角手执草帽以各种滑稽动作 “捂蛾””,加上乐器伴奏,用“龙摆尾”、“凤点头”、“水波浪”、“风搅雪”、“凤凰单展翅 ”等舞蹈动作,表现青春少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求。1953年本县民间艺人张政民等 曾以 此节目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 。 推车 是本县齐村乡的独特节目,主要道具是辆平面车身,中间使一道铁圈固定在车身中心,叫外圈,另一道圈系在表演者腰部,叫里圈。两圈相挂,表演时可作360度转体。通常由两人表演。女角扮坐车人,男角扮推车人,在秧歌鼓乐伴奏中演出上坡、下坡、跌倒、转体、倒卧等动作,形象逼真,逗人喜爱;还可编为《小两口进城》、《老两口逛北京》等戏曲演出。 1984年,曾获渭南地区民间艺术调演一等奖,1986年赴省参加民间舞蹈调演,获二等奖;参加全国调演,获丰收奖。 七巧灯 在本县华阳一带流传已久。表演者多执一个几何图形的灯 ,由1人朗诵或演唱歌词,执灯人根据歌词内容,以一定舞步走成宝塔、船、桥、窗、山、碑、茶壶等成百种造型。给人以文雅风趣的艺术感受。 摔跤 原名“二鬼打架”,是齐村乡街子村同乐会的保留节目。经过当地老艺 杨三九的加工 ,二鬼改为和尚 ,称“二和尚打架”。演出时还加入了大头和尚裁判,其艺术特点是经过乔装改扮,一人表现两人摔跤撕打的动作,维妙、维肖,逼真自然。 荷花灯舞 长春乡文昌村传统社火节目 。由10名或16名少年表演。舞女头挽双云发髻,身穿有绿色罗 圈的长裙遮住脚面。表演者双手各执一盏荷花灯,在音乐伴奏、歌女伴唱下,以碎步走出“霸王鞭 ”、“二龙戏珠 ”、“园双叉”、“龙出水”、“水波浪”、“荷花显形 ”等队形。给人以荷花在水面轻盈欢笑的感受,中央民族歌舞院曾对该舞录过相。 芯子 在富平比较普遍, 尤以刘集街南的为奇。它多半是将铁架固定于方案上,再将装扮成艺术形象的孩子固定在铁架上,由人抬或车拉演出。由于构 思奇巧,造型玄妙,芯子上便出现了如:许仙的伞上站着青 、白二蛇,或李彦贵的扁担两头站着黄桂英和丫环,或一朵花芯中站着一仙女,或孙悟空的金箍棒上站着铁扇公主等险、奇、高、巧的情景,加上精细的化装、华美的服饰,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