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秧歌(秧歌、踢场子、腰鼓、高跷、旱船、竹马、龙灯、狮舞) |
|
|
|
秧歌、踢场子、腰鼓、高跷、旱船、竹马、龙灯、狮舞 陕北秧歌系民间传统的歌舞形式,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文艺运动中,对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新的改进和提高,陕北秧歌在全国解放后很快得到推广。 延安秧歌表演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两种:大场秧歌以群体性歌舞为主,有“过街秧歌”、“排门子秧歌”、“走灯秧歌”。小场秧歌以小节目“踢场子”为主,常见的形式有2人、3人、4人、6人、8人场子等,并和道具舞如水船、腰鼓、竹马、龙灯、狮舞相配合,也有的还演出秧歌剧、杂技等。在秧歌队伍中,领头的人叫“伞头”,旧式为手持花伞或伞灯,新式秧歌则为工人农民分别手持镰刀斧头。过街秧歌以舞为主,鼓点有“长流水”、“一刹瓦”。场圈有龙摆尾,拧麻花,老秧歌提裙子“白马分鬃”,新秧歌用“五七棰”,唢呐吹奏“大摆队”。秧歌队后面紧跟着有群体腰鼓队、扇子舞、水船、跑毛驴、竹马、推小车、狮子、龙灯、高跷、芯子、彩车等。“排门子”秧歌是在走场后由伞头即兴创作,见景生情,唱一些吉利秧歌词,最后一句众人合唱。走灯秧歌除在“九曲”里随行人扭转外,也在大场演出,且歌且舞。场图有“大游四门”、“五海星”、“双挂斗”、“十二莲灯”等。一般都是在大秧歌结束后,大家围成一大圆圈,开始表演小节目:踢场子、搬水船、打腰鼓、跑竹马、舞霸王鞭、耍狮子、龙灯等,各显其能。如果有两家秧歌同时在一地演出,必然会成为一场心照不宣的竞赛。 1987年来,秧歌舞又吸收了团体韵律操、少年儿童集体操、迪斯科舞的优点,更加丰富多采,面目一新,备受观众的好评。 陕北腰鼓历史悠久,相传本为古代击鼓助阵的形式,气势磅礴、刚健有力。通过雄壮的鼓声和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和欢快炽热的情绪。腰鼓的制作多为取粗树杆截断,中间掏空,两头蒙上牛皮或羊皮。打时用红布条斜挂在腰间,动作有“童子拜观音”、“绵羊抵角”、“枣核掏心”等。表演时列队跳跃、翻腾、劈叉,配上唢呐、锣鼓,使人顿感精神振奋,志气昂扬。延安腰鼓还流传于横山、安塞等地。延安市的梢园梁、李家沟、枣园、姚店、白牙、碾庄等农村,群众都喜爱打腰鼓。农民腰鼓手刘生有、工人腰鼓手艾秀山,都曾参加过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去北京作过表演。陕甘宁边区时期,碾庄秧歌队的腰鼓队也曾到枣园为毛泽东主席拜年作过表演。深受群众爱戴的好“伞头”吉聚财随机应变,出口成章,《延安报》1964年亦曾作过报道。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