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兴隆线偶戏班 成兴隆,兄弟排行第三,人称成三,原籍合阳县散池村。自幼爱好线偶戏的表演艺术,务农活之余,勤学苦练,掌握了合阳木偶戏的提线技术,并背会了几十本传统剧目台词。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能演唱。约在民国十几年(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因原籍合阳县遭灾荒,为了糊口度生,逃荒来到黄陵县。起初以卖小吃度日,后与合阳几个爱好线戏艺术的朋友联合一起,由他领头成立“兴隆线偶戏班”。成兴隆为主要提线手,并兼演唱。这个线戏班在黄陵、宜君、洛川一带颇有名气,前后活动约二十余年,民国28年(1939)左右,成兴隆年老多病,戏班子亦解散。 二、马毛线偶戏班 马毛是本县隆坊镇西寨子村人。本人酷爱戏剧艺术,尤其对线偶戏的表演和唱腔着了迷,曾去合阳县拜师学艺后跟随成兴隆线偶戏班继续学习,终于掌握了较高的线偶戏提线表演技术。当成兴隆年老休息后,马毛又组织了另一个线偶戏班,并从合阳县请来了几个线偶戏艺人,戏班越办越红火,除在本县活动外,还远去甘肃省陇东一带演出,很受观众欢迎,约民国33年(1944)戏班解散。 三、张安林皮影戏班 张安林是本县店头街人,酷爱皮影艺术,曾去关中拜师,学习皮影戏耍竿技术和碗碗腔唱词。约在民国20年(1991)左右,联合皮影爱好者一起成立了张安林皮影班,亲自操竿并兼演唱。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去富县、宜君等地活动,颇受山沟群众的喜爱。 四、同乐社 民国26年(1937)左右,黄帝陵园管理处负责人王学三(本县阿党乡康村人)投资办起秦腔戏剧社,名同乐社,全社30多名艺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演员(群众俗称把式)均是从关中一带的白水、蒲城、渭南等县招聘。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安正民(须生)、肖育民(小生)、王荣贵(小旦)等人。能够上演20多个本戏,每年除在本县各个庙会演出外,还去外县演出。艺人大多数是文盲,对剧本台词都是死记硬背,即所谓“吃本子”。师徒之间纯属封建把头关系,艺人和箱主为雇佣关系。艺人中不少人吸食毒品、赌博成性。这个剧社演出活动约10多年时间,约民国35年(1946)前后解散。 此外,有田庄北巨头李振荣皮影戏班、城关孟林、秦家原田九等人的皮影戏班,店头镇有山西人组成的蒲剧班。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