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区文化事业发达,历史上文学创作颇丰。 东汉时,以《五噫歌》闻名的文学家梁鸿,平陵人,著书10余篇,并为“商山四皓”以来的24人作颂。文学家苏竞,平陵人,著有《记海篇》。贾逵,平陵人,著有《经传义诂》30篇、《国语解诂》21篇,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9篇。韦彪,平陵人,著书12篇,书曰《韦卿子》。窦章,平陵人,著文集2卷(补续《汉书艺文志》)。李寻,平陵人,著《寻有集》2卷(《隋书经籍志》)。贾微,平陵人,作《左氏条例》21篇。 金代王哲,双照乡大魏村人,著《全真集》13卷,《教化集》3卷,《分梨十化集》2卷。萧贡,著文集10卷,注《史记》百篇,《公论》20卷《五声姓谱》5卷。 明代李俨,沣西乡安谷村人,著有《击壤后尘》10卷。魏浩,安谷村人,隐居龙岩,著有《勉学赋》、《孝弟论》。 清代罗策勋,马庄镇人,著有《斯文在兹》、《朱子家训分诠》。程一敬,马庄贾村人,著有《碧梧书室诗集》,善书法。最有名的是刘古愚,马庄天阁村人,著书25部(篇),如《壕堑私议》、《学记臆解》、《立攻臆解》、《前汉书艺文志注》、《陶渊明亲情赋注》、《古诗十九首注》等。所撰《烟霞草堂文集》10卷,康有为为之作序。 以上这些学术遗产,至为宝贵。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活动,兴起于1953年。一批职工、农民、干部作者通过社会民主改革运动,激发了创作热情,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讴歌新生活、新人物、新风尚。1957年初,成立了咸阳市通俗业余创作委员会,文教部门拨出专款编印《咸阳文艺》。以本辖区渭滨乡两寺渡农民剧作家冯勃为核心的两寺渡创作组,是群众文艺的代表。他以创作演唱作品为主,曾写出小型剧本七八种,其中《夺红旗》是他的代表作。1971年,陕西第一毛纺织厂创作的话剧《征途》,获市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1972年,国营西北第七棉纺织厂创作的大型眉户剧《红纺新歌》,获陕西省职工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 1973年,成立咸阳市文艺中心创作组,后改名为咸阳市文艺创作研究室。1979年4月,在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咸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室创办的《咸阳市文艺》改名为《咸阳文艺》,截至1985年共出刊41期,160多名作者发表剧本38种,诗歌456首,小说170篇,散文84篇。 咸阳是陕西革命故事活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创作十分活跃。60年代末80年代初,咸阳市文联、市文化宫、市文化馆编印发表的故事脚本有20本。 1987年以后,秦都区出现了由业余作者自由结合的文学社和诗社,并开展文学创作活动,自筹资金编印了20多部诗集。
编辑:秦人
|
|
|
|
|
|